【细胞凋亡诱导因子】相关文献(6)
  • 活血、破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组织内源性凋亡途径的影响

    《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6年16期

    目的 探讨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他汀组、活血组、破血组,空白组8只,其余各组均13只.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结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灌服10ml/(kg·d)白开水,活血组灌服当归、川芎煎液,破血组灌服三棱、莪术煎液,他汀组灌服阿托伐他汀钙,给药量均为1.8g/(kg·d),每天1次,连续4周.取主动脉组织,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组织细胞色素C (Cyt-C)及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活血组及破血组主动脉组织粥样硬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他汀组与破血组病变改善最为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组织Cyt-C、AIF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显著增多(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破血组主动脉组织Cyt-C、AIF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均减少,活血组Cyt-C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均减少(P<0.05或P<0.01);破血组主动脉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低于活血组(P<0.05).结论 活血药、破血药均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且破血药效果优于活血药;活血药可能通过抑制Cyt-C表达,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破血药可能通过抑制Cyt-C表达,下调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及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来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药 破血药 内源性凋亡途径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 论细胞色素C、细胞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972年,Kerr等3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细胞凋亡机制探索的开始.细胞凋亡又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如清除受损、突变或衰老的细胞、进行组织细胞的自然更新、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等),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激活、表达及调控等环节.它并不是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出现的自体损伤,而是细胞为了使人体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采取的死亡机制.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细胞凋亡
  • 抑制AMPK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4年2期

    目的 探讨抑制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Compound C组,每组12只,每组分别有6只用于CytC和AIF免疫组化检测.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治疗组在插入线栓时腹腔注射Compound C,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24h时CytC和AIF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脑皮质可见数个CytC阳性细胞,CA1区未见CytC阳性细胞.Compound C组大脑皮质[(28.86±9.65)个/高倍视野对(58.86±9.65)个/高倍视野;t=7.615,P =0.000]和海马CA1区[(13.33 ±2.75)个/高倍视野对(43.33 ±3.79)个/高倍视野;t=22.194,P=0.000] CytC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性减少.假手术组大脑皮质区未见AIF阳性细胞,海马CA1区可见数个AIF阳性细胞.Compound C组大脑皮质[(32.16±2.35)个/高倍视野对(46.70 ±3.45)个/高倍视野;t=12.066,P=0.000]和海马CA1区[(13.17 ±3.91)个/高倍视野对(17.35 ±3.67)个/高倍视野;t=2.700,P=0.013]AIF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大脑皮质显著性减少.结论 抑制AMPK活性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CytC和AIF的表达.

    AMP-活化蛋白激酶 脑缺血 酶抑制剂 细胞色素C类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凋亡及机制探讨

    《江苏医药》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2年11期

    目的 研究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试验分空白对照组和MSC组(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MSC).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DNA的“梯状”条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 随着MSC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细胞抑制率上升.肝癌细胞株SMMC-7721在MSC浓度为25、30、100、200μmol/L下,24 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4.44±3.83)%、(21.15±0.61)%、(50.61±2.10)%、(64.25±0.87)%,48 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5.97±2.08)%、(57.41±2.61)%、(74.71±1.59)%、(91.68±1.33)%(P<0.05).MSC组细胞周期出现S期阻滞,并出现凋亡峰,50、l00μmol/L浓度的MSC干预48 h后,肝癌SMMC-7721细胞株凋亡率分别为28.46%、50.73%.MSC组细胞呈凋亡表现,核固缩、碎裂,染色质浓缩,边集.MSC 50μmol/L或100 μmol/L组培养48h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梯状条带;而空白对照组细胞DNA在电泳上未见梯状条带.经MSC干预后,AIF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多(P<0.05).结论 MSC对肝癌MMC-7721细胞株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AIF表达激活非Caspases依赖凋亡通路实现的.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肝癌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凋亡
  •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在皮质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STPCD 北大核心 2011年4期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对氧糖剥夺损伤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经不同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去甲替林预处理后,建立氧糖剥夺模型.应用免疫细胞染色、MTT和台盼蓝染色检测去甲替林对神经元细胞状态、细胞活性、死亡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杂交测定去甲替林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的影响.结果 去甲替林能够明显改善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元的生存状况,提高细胞存活率,并且明显抑制了损伤后神经元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1o、AIF 的释放.结论 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释放来保护氧糖剥夺损伤的皮质神经元,为抗抑郁药物去甲替林神经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去甲替林 神经元 氧糖剥夺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 知柏地黄汤对UU感染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及凋亡因子Cyt-c、AIF表达的影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STPCD CA 2016年1期

    目的 探讨知柏地黄汤对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大鼠精液质量、生精细胞凋亡及凋亡因子Cyt-c、AIF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60 只雄性SD 大鼠中随机抽取45 只,经膀胱注射造成UU 感染动物模型,剩余15 只作为正常组.UU感染模型动物再随机分成模型组、阿奇霉素组(西药组)和知柏地黄汤组(中药组),于接种后第10 d予以模型组和正常组生理盐水灌胃,阿奇霉素组和知柏地黄汤治疗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干预21 d后处死动物,检测各组精子运动参数、生精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子质量明显降低,UU培养阳性率、生精细胞凋亡率及Cyt-c、AIF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精子质量提高,UU培养阳性率、细胞凋亡率、Cyt-c、AIF表达均降低(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改善精子质量较高(P<0.05,P<0.01),降低UU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柏地黄汤改善UU感染大鼠精子质量优于阿奇霉素,且与阿奇霉素抗UU感染作用相当,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凋亡因子Cyt-c、AIF表达相关.

    知柏地黄汤 解脲支原体 生精细胞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熟地黄 知母 黄柏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