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河南中医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大力实施“文化铸校工程”,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和中原文化资源,凝练特色,打造品牌,不断加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特色校园文化之路建设.
9月11日,在“山银花事件”热度未减之时,佐今明药业集团举行了“寻道地金银花,品大美中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众多药店从业人士参观了企业的金银花GAP基地.借助活动,佐今明向众多合作伙伴展示了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
目的:论岐黄文化的根源与根本.方法:查考历史文献,论述新密隶属于古郑国,依据新密有关伏羲、岐伯、黄帝的遗迹进 行考证和梳理.结果:通过考证研究,认为岐黄文化发端于中原,岐黄文化的酝酿和萌生在中原腹地的新密.结论:结合中原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岐黄文化的根本特质在于中和.作为中医的根本宗旨是源于中原大地上形成的中和理念.
台湾中医药与祖国大陆中医药同宗同脉,为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五千年文化,现就台湾地区中医药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简述如下.1 历史回顾明代以前,台湾素有"瘴疫之区"之称,疫气盛行.尽管原住民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但总体水平较低,医、巫并存.明朝年间,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扩大,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大量的大陆移民南迁台湾,带去了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传入了中医药,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台湾建省后,有300多万大陆移民南移台湾,使中医药成为当时台湾的主流医学.日占时期(1895~1945),东洋医学、西医大量传入台湾,使中医药受到遏制.上世纪50年代,"救亡图存"运动在台湾中医药界掀起,70年代以后,天然药物、针灸疗法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台湾选择了融汇中西医药、培养兼通中西医学人才、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使中医药事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古代人参产区比较广,必然有多种采作方法.“采作甚有法”是女真族与汉族采作法相互碰撞的结果,或曰是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本草纲目》引《弘景曰》:“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弘景当时隐居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即茅山.所谓“近山”之“山”就是指茅山,也出产人参,必然有茅山人参采作法,“但作之不好”.《本草纲目》还引《颂曰》:“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各地必然有各地的人参采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