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弄清了四川桑类中药资源的原植物组成、种质资源现状、现有栽种规模、近年主流栽培品种的变化情况以及川产桑类药材的产销现状;发现四川桑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桑树资源的策略.
基于多数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已很深入这一前提,尝试运用虚拟筛选方法辅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即把待研究中药所含的所有已确证结构的化学成分构建为分子库,与根据其功效而确定的各种靶点模型进行虚拟对接,筛选出理论活性成分后,再以药理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从而较全面地揭示代表相应功效的化学成分群.在初步的实践研究中,将由桑类中药510个化学成分构成的分子库分别与治疗消渴和利尿的靶点进行对接,结果显示:(1)对α-葡萄糖苷酶和碳酸酐酶Ⅻ有理论活性的成分分别远多于胰岛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2)部分化学成分对于α-舡葡萄糖苷酶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文献实验数据的支持;(3)部分成分对多个靶点均显示较强的理论活性.虚拟筛选方法为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快捷途径.
桑类中药是常用中药材之一,古今因其易得价廉效好而深受医家的喜爱.现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通过收集、查阅和梳理大量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本草记载、古今功效、种质资源、应用等几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增加桑类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考察了历代本草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分析了有关的桑图,并总结了近现代桑类中药原植物的学名,结合中国桑树分类考证的结果,认为历史上桑类中药的原植物不止一种,除桑Morus.alba L.外,还应包括鸡桑M. australis Poir.、华桑M.cathayana.Hemsl.、蒙桑M.mongolica(Bur.)Schneid.等同属植物.
对古今桑树的分类进行了系统考证,总结了古今桑树分类的主要特征,对"荆桑""鲁桑""山桑"等历史上一些主要的桑树名称进行了辨析,澄清了部分桑树中文名与其学名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混淆关系,勾勒了我国桑树分类的演化过程,为考证桑类中药的原植物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