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羟基芫花素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的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该实验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模型,以4-硝基酚(4-NP)为底物检测UGTs活性;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1 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大鼠、小鼠和人肝微粒体(HLM)孵育体系,羟基芫花素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对UGT1A1,在小鼠肝微粒体(MLM)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几乎无抑制作用(IC50=190μmol·L-1);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和重组酶(rUGT1 A1)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5o=10.93,20.07 μmol·L-),抑制类型分别为竞争性抑制和线性混合型抑制;在HLM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表现为弱抑制作用(IC50=76.31 μmol·L-1),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其抑制强弱顺序为RLM> rUGT1A1>HLM> MLM.综上,羟基芫花素对不同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UGTs及UGT1 A1活性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存在种属差异性,提示羟基芫花素可能存在基于UGT1 A1酶的药物相互作用.该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羟基芫花素提供实验依据,并为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借鉴.
目的:探讨UGT1 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UGT1A1*28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Fisher's exact test,P=0.013),3~4级迟发性腹泻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联合UGT1A1*28/*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呈逐渐升高趋势,趋势有统计学差异(2.27%、17.65%、62.5%,趋势检验 P =0.001)。UGT1A1*28和*6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无显著影响。联合UGT1A1*28/*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统计学差异( RR:P=0.007,DCR:P=0.016),且呈逐渐降低趋势,趋势有统计学意义(RR:38.64%、8.82%、12.5%,趋势检验P=0.005。 DCR:90.91%、79.41%、50.00%,趋势检验P=0.006)。结论联合检测患者UGT1A1*28/*6基因多态性对于伊立替康个体化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