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1981~1999年中医药戒毒文献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中医药科研、临床和教学人员了解中医药戒毒的发展主流和趋势,明确中医药戒毒的薄弱环节和优势所在,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保证科研、临床的顺利进行.
前言阿片原产于希腊、印度等地,隋唐时期,其复方制剂底野迦及原植物罂粟相继传入我国.宋金元时期,罂粟、罂粟壳渐被用为药物,有降逆和胃,止泻止痛,镇静止咳,解金石毒的作用.明代,阿片传入我国,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此期已有滥用阿片的趋势.清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倾销,阿片在我国被滥用成为毒品,从此,中医药学就开始了戒毒斗争.在200年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戒毒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筛选出大量的有效方剂,为保证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今天,吸毒现象在我国死灰复燃,戒毒研究重新受到重视.挖掘中医药戒毒宝库,研制安全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戒毒中药,特别是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药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戒毒工作者的共同目标[1,2].中医药戒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特有的优势,证明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本文试就中医药戒毒的科学性问题作以下探讨.
中医戒毒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指导理论和治疗原则,在毒品成瘾的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疗原则等均有其独特的认识,尤其在注重整体调节和因人施治方面具有优势,对戒毒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我们曾撰文对中医药戒毒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过评述[1],现就近5年的研究进展再做一总结,希对同道有所裨益.
毒品泛滥仍然是当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医中药戒毒已有百年历史,因其安全、有效、价廉、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几年先后批准9个处方上市,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药戒毒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对毒品成瘾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等都有其独到的认识.现将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戒毒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回顾和展望.
目前,西药治疗急性脱毒控制戒断综合征较为成熟,但对稽延期戒断症状的治疗、体质康复和抗复吸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或优化.中医药戒毒是我国戒毒的一个特色,临床实践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毒品成瘾的病因、病机有较系统的认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治则、治法,且安全、副作用少及综合康复调理效果好.
当前,毒品滥用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际禁毒署报告,毒品问题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主要敌人".毒品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而且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宁和发展.
药物滥用,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解放后,曾成为一个无毒国,但80年代后,毒品又沉渣泛起,目前官方资料表明登记在册的药物滥用人数有数十万之多.如何控制药物滥用问题,是目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西药戒毒在控制戒断症状方面虽然基本上取得成功,但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运用中医药戒毒历史由来已久,近些年来也有所发展,现就有关中医药戒毒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做简单介绍.
吸毒目前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毒品对人民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毒品成瘾又称依赖,分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身体依赖指依赖者骤然停药后,由于生理功能改变而出现有躯体指征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是指依赖者的心理渴求和觅药行为以及通过重复用药所达到的欣快感的内心体验.用药产生的欣快感与松弛宁静感会导致用药者为追求欣快而重复用药,称正性强化作用;停药后产生难受的戒断症状,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也会导致重复用药,称负性强化作用.正性强化作用和负性强化作用都导致依赖者滥用药物,即吸毒.
毒品致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未找到根治之法,中医戒毒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毒品成瘾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面对中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戒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