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结核病治疗是采用以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乙胺丁醇(EMB,E)等联合应用为主的方案,这些药均具有肝脏毒性,长时间联合应用更加大了肝毒性,以至有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治疗,甚至有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
目的 探讨Mtb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oxyR-ahpC突变与对INH的耐药水平及rpoB突变与对RFP的耐药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孔板Alamar blue显色法分别检测59株耐INH的Mtb临床分离株对INH和30株耐RFP菌株对RFP的最低抑菌浓度(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同时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对INH耐药菌株katG、inhA、oxyR-ahpC和对RFP耐药菌株rpoB的突变情况.结果 INH MIC为0.2500~1.0000 μg/ml(低水平耐药菌株)和MIC≥2.0000 μg/ml(高水平耐药菌株)的INH耐药株,inhA启动子突变率前者高于后者[53.8% (7/13),4.3%(2/46)],katG 315突变率前者低于后者[15.4%(2/13),76.1% (35/46)],x2值分别为15.57和13.48,P值均为0.000.RFP MIC为0.5000~16.0000 μg/ml和MIC≥32.0000 μg/ml的RFP耐药株,rpoB 531和526位总突变率前者低于后者[62.5% (5/8),95.5%(21/22)],P确切概率=0.048.结论 INH耐药菌株inhA启动子突变与INH低水平耐药有关,katG 315突变与INH高水平耐药有关;rpoB 531和526位突变与RFP高水平耐药有关.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结核病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异烟肼(isoniazid,INH)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一线药物之一,2000年第4次结核病流行调查资料显示,INH的耐药率达17.6%,仍居第一位.故结核分枝杆菌对INH耐药的问题备受关注.新疆是我国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高发区,研究新疆结核杆菌耐INH的机制,建立一种对临床分离株耐药的快速检测手段,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主要类型,约占卵巢肿瘤的2%~3%,系低度恶性肿瘤.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抑制素(INH)、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卵巢颗粒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目的 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5月收治结核性脑膜炎44例的回顾性总结.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人较多,多伴有肺结核和肺外结核,肺结核多为粟粒性肺结核.我科采用鞘内注射INH和地塞米松,给予激素、常规抗痨、脱水及对症治疗,发病早期(2周内)病人可完全治愈,发病2周以上病人多伴有后遗症,发病时间越长后遗症越严重.
因耐药甚至耐多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感染,使原来可治愈的结核病变成难以治疗的致死性疾病.据WHO估计全球有5000万人感染耐药结核杆菌,其中中国最多,占到11%[1-2],耐药性结核病的暴发流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最新研究发现,抗结核的一线药物异烟肼(isoniazid,INH)如果长期使用(长期用药对多数结核病患者是难以避免的),可诱导细菌基因突变,使细菌对INH的耐药性大幅提高,这是INH明显不同于其他抗结核药物的地方[3].因此,作为联合化疗中常用的成分,INH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耐药问题.在分子水平上,MTB对INH形成耐药的遗传学机制十分复杂,本文仅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