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针灸临床减肥治疗的减肥效果、作用机制、局部减肥和减肥后体重反弹等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认为针灸减肥有一定疗效,针灸与适当的饮食控制、运动等方法配合能提高减肥效果;调节机体的饱食中枢,使患者重新获得饥饱感,在过旺的食欲得到抑制的同时,动员脂肪的分解,是针灸减肥追求的理想方案;局部减肥应在整体减肥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减肥后体重反弹的策略是调整机体的饱食中枢,科学的膳食搭配和适当的运动.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胰岛素对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脂肪前体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软脂酸、油酸和胰岛素对细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的标志)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软脂酸(0.25 mmol/L、0.5 mmol/L)、油酸(0.25 mmol/L、0.5 mmol/L)和胰岛素(50 nmol/L、100 nmol/L) 组,其GPDH 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前体细胞分化.
目的 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州(博州)维吾尔族(维)、哈萨克族(哈)、蒙古族(蒙)、汉族人静息心率(HR)与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4年新疆博州维、哈、蒙、汉族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4335人(维、哈、蒙、汉各1248、1054、818、1215例),通过回归分析寻找静息HR和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随着静息HR增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腹围(W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3项CVD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均有逐渐增高趋势(均P<0.05);应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和静息HR<65次/min比较,静息HR>85次/min者SBP、DBP分别增加8.9 mmHg、4.1 mmHg(P=0.000),高血压发生风险是1.82倍(95%CI 1.45~2.28);WC、BMl分别增加2.2 cm、0.8 kg/m~2(P=0.000),肥胖风险是1.37倍(95%CI 1.08~1.73);FBG增加0.8 mmol/L(P=0.000),高空腹血糖风险是2.77倍(95%CI 2.13~3.59);血脂紊乱风险是1.58倍(95%CI 1.26-1.97);CVD危险因素≥3项聚集出现的风险是2.80倍(95%CI 2.10~3.74).结论 新疆博州地区维,哈、蒙、汉族人群中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风险增加,并且心血管病危险冈素易聚集出现.
目的 通过对肥胖症儿童血清钙、锌、铜、铁的检测研究,观察肥胖症儿童体内金属元素的变化,为利用矿物质元素的调节改善肥胖症儿童机体代谢状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江苏省镇江市妇幼保健院所管辖托幼机构肥胖症儿童(年龄3~6岁)中随机抽取118名,检测其血清钙、锌、铜、铁水平.结果 118例肥胖症儿童中血清钙偏低88例,占74.6%;血清锌偏低78例,占66.1%;血清铜偏高7例,占5.9%;血清铁偏低45例,占38.1%.结论 肥胖症儿童体内往往存在多种矿物质元素水平偏离,要改善肥胖症儿童机体代谢状态,一定要调节其体内矿物质元素水平.
目的:探讨冠心病肥胖症及非肥胖症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3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28.0kg/m2,或者腰臀比男>0.9,女>0.85为肥胖标准;BMI≤23.9kg/m2为非肥胖标准分为冠心病肥胖症组(n=115)和冠心病非肥胖症组(n=115),并将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冠心病肥胖症组、非肥胖症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计数对于冠心病的危险性.结果:冠心病肥胖症组血小板计数为[(206.87±52.42)×109/L],高于非肥胖症组[(178.03±60.76)×109/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肥胖症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构成比较非肥胖症组高(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肥胖症组冠状动脉斑块较非肥胖症组更加不稳定.
目的:探讨妊娠期肥胖对产妇及婴儿的不良影响。方法:选择来我院门诊进行检查并足月分娩的孕妇810例,以早孕时体质指数(BMI)≥25、分娩时BMI≥28为肥胖,将体重达到肥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体重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生育的新生儿体重、产程时间、难产比例以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程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长(P<0.05),难产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妊娠期肥胖对产妇及婴儿具有明显不良影响,不仅新生儿体重增加,而且生产时间明显延长,难产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孕妇孕期应适当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