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病】相关文献(5)
  • "脏腑互通"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5年8期

    据史料记载,"脏腑互通"学说最早见于<五脏穿凿论>,称之为"五脏别通".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日: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脏腑 互通 学说 临床 小肠病 通大肠 利膀胱 医学入门 史料记载 穿凿 补肾为主 三焦病 大肠病 膀胱病 怔忡 心病 吐法 肾病 脾病 明代
  • 浅谈三焦病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医药前沿》 2012年7期

    三焦是一向争议较多的概念,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是机体排泄浊阴的途径之一;三焦为决渎之官,是元气通行的地方.文章把三焦作为一个独立的脏腑,讨论三焦的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证在肿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三焦病 肿瘤
  • 脏腑互通取穴法的整理

    脏腑互通取穴的临床应用,其最早记载于<内经>,主要讲经络与脏腑既有表里的属性,又可以相互通治,即"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粟颠狂宜补心;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脏腑 互通 取穴法 小肠病 通大肠 利膀胱 临床应用 补肾为主 三焦病 大肠病 膀胱病 属性 怔忡 心病 肾病 平肝 脾病 内经 经络 肝病
  • 小柴胡汤证治分类解惑论

    小柴胡汤,作为六经主方之一、和法的典型代表,其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种之广,似已远远超过一般方剂,加之其配伍之巧妙、功效之奇特,更增添了其临证化裁的用途,然而,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与功效,却一直疑惑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下疑问:(1)其所主的少阳之半,实质何在?(2)少阳病与柴胡证的关系究竟如何?(3)在柴胡证中胆与三焦的地位如何?(4)小柴胡汤和解的实际意义为何?(5)其主治少阳与泛治他病的的统一性何在?(6)如何驾驭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经旨?本着理论指导实践、辨证结合论治的要求,试对这些古今争议较多的问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沟通,进而提出了统一证治的若干基本观点,为中医经典证治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小柴胡汤 证治分类 少阳病 三焦病
  • 活血化瘀法治疗三焦病

    1 治上焦病金某,男,65岁,1998年12月11日.咳喘20余年,加重三天入院.刻见胸闷气喘,心慌乏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唇重度紫绀,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结代.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中医诊断:喘证.证属气虚血瘀,痰浊内阻.治以益气活血、降气化痰.药用:太子参、枳壳、当归、款冬花、沙参、茯苓、白芍各15g,黄芪30g,白术、川贝母、桃仁各12g ,红花9g,桂枝10g.水煎服.服药3剂后,咳喘减半,胸闷、心慌明显改善,双下肢浮肿消失.继用上方5剂,患者好转出院.

    三焦病 活血化瘀法 应用体会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