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代谢】相关文献(2)
  • 针刺阻抑和延缓白内障形成的机理研究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3年9期

    目的:研究针刺阻抑和延缓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谷胱甘肽抑制剂(BSO)复制幼鼠早期白内障模型,150只幼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致障率、白内障晶体、大脑皮层内各抗氧化指标的变化及电镜形态改变.结果:BSO组致障率为94.1%,加乙醇为100.0%,而针刺组致障率下降显著,仅为33.9%,MT及NAC药物组为26.1%,26.3%,对照组为0%.应用肉眼、显微镜观察均显示针刺能保护正常晶体免于药物所致晶体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和混浊,同时针刺组可使晶体GSH、GSH-Px、SOD及大脑皮层CAT含量上升,NOS含量下降,过高的晶体LPO水平下降,这些作用均与神经内分泌松果体素MT及前体NAC的效应类同,并与肝脏酶谱调节有关.结论:针刺可阻抑各种自由基对晶体的损伤,阻止和预防早期白内障的形成.

    白内障/针灸疗法 白内障/代谢 晶体/代谢 大脑皮质/代谢 白内障/预防和控制
  • 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泪液IL-6、TNF-α及EGF表达的影响

    《中国医师杂志》 CSTPCD 2018年2期

    目的 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泪液IL-6、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84例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和观察组(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每组14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差异,并分别于术前(T0)、术后1周(T1)、术后2周(T2)、术后4周(T3)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恢复情况,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以及泪液中IL-6、TNF-α、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以上各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16,P=0.032);两组在不同时间点下,OSDI、FL、IL-6、TNF-α、EGF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UT及SIt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中IL-6、TNF-α、EGF表达量分别与OS-DI、FL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有助于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IL-6、TNF-α水平,提高EGF水平以及减少术后干眼等不良症状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白内障/代谢 眼泪/代谢 白细胞介素6/代谢 表皮生长因子/代谢 肿瘤坏死因子α/代谢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