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出血性中风及其后遗症与气虚血瘀密切相关,谢道珍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豁痰功效的复方中药制剂脑血疏通口服液,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我们通过脑血疏通口服液治疗脑出血60例,与脑血康口服液治疗30例作对照,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前,中风已成为我国死亡病人中的三大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竞争的加剧,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单纯西医治疗疗效不十分满意,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刘氏等[1]将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分5型治疗:肝阳暴亢型,治以天麻钩藤饮为主;阴虚风动型,治以镇肝熄内汤为主:风火上扰清窍型,治以羚羊钩藤汤为主;痰湿蒙塞心神型,治以涤痰汤为主配合苏合香丸内服;痰热内闭心窍型,治以羚羊钩藤汤合涤痰汤为主,配合安宫牛黄丸.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重用祛瘀涤痰剂,如牛黄粉2g冲服,脑血康口服液,川芎嗪或毛冬青静滴等.还适时地给予通腑醒神,如大黄、虎杖等药,保持大便通畅.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脑血疏口服液,对照组给予脑血康口服液,共观察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评测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卒中量表积分和颅内出血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NIH积分减少(12.73±3.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72±3.01,t=13.5327,P<0.001);颅内出血量治疗组减少(13.28±4.17)m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7±7.24)ml(t=4.9228,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为80%.结论与脑血康相比,脑血疏在促进血肿吸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本文观察经颅脑CT扫描证实的脑出血患者100 例,均为药物治疗,加用脑血康口服液50 例,另50 例设对照组,以比较其疗效.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病人采用脑血康口服液加康复治疗对病人愈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脑血康口服液加康复训练(治疗组)治疗急性脑出血30例,并与同期入院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的急性脑出血病人30例进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行头颅CT扫描以对比血肿吸收情况,并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综合治疗组血肿吸收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0%(P<0.05).结论脑血康口服液加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病人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早期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 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出血性中风病人合格受试者4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脑血疏口服液)310例和对照组(脑血康口服液)130例,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均以中风病积分和脑CT扫描测评.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中风病积分治疗组为(8.56±4.54)分,对照组为(10.67±5.38)分,两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脑CT扫描显示脑内血肿吸收量治疗组为(6.58±5.15) mL,对照组为(7.71±5.20) 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为87.74%,对照组为73.85%(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可用于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期.
目的 探讨血肿消合剂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毒性脑损伤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102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服血肿消合剂,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服脑血康口服液,两组均治疗28 d,并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血肿消合剂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提高临床疗效.
脑出血患者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以及一些生物毒性物质的释放,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脑组织血流灌注减少,促进脑水肿,加重继发性缺血脑损害,内科治疗往往缺乏针对性的手段.本文观察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药物治疗,加服脑血康口服液,观察其对血流变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采用脑血通口服液治疗缺血性中风,并与服用脑血康口服液的对照组相比较,临床观察表明:脑血通口服液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功能改善以及降低血脂、血压、血糖、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疗效,有效率达93.4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目的:观察脑血康口服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 Tau 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血康口服液。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Tau 蛋白、IGF-1及 hs-CRP 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肿体积变化;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 Tau 蛋白、hs-CRP 水平、NIHSS 评分及血肿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和4周后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清 IGF-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和4周后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8% vs.73.5%,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血康口服液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 Tau 蛋白与 hs-CRP 水平,提高 IGF-1水平,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探讨脑血康口服液(简称脑血康)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作用机理。立体定位内囊注射含0.4u胶原酶(Ⅶ型)的生理盐水1μl,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比色法检测血肿周围大脑皮质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神经缺损症状积分法检查大鼠神经机能。观察脑血康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脑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NO生成及神经机能的影响,并设蒸馏水治疗空白对照及假手术对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蒸馏水组大鼠术后1~7d时大脑皮质中NO生成均显著增加(P<0.01),术后4d达峰值(P<0.01);蒸馏水组大鼠术后神经缺损症状积分也明显升高(P<0.05),术后1d时最高(P<0.01),2d时开始改善,7d时接近正常。L-NAME对脑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NO生成的抑制作用强于脑血康(P<0.05),但对神经机能改善作用不及后者(P<0.05)。结论:抑制脑内NO的过度产生,可能是脑血康保护脑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