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不同采收年限毫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为科学评价、有效控制其质量及产地采收年限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利用薄层扫描法对不同采收期毫白芍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采收年限毫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6年生>1年生>5年生>4年生>2年生>3年生,以6年生者含量最高,达到3.85%.结论:根据不同采收年限芍药苷含量的差异及产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亳白芍以5年生采收为宜,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品质,又有较高的产量.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黄芩药源一直以野生为主,近年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其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国内许多地方已对黄芩进行了引种栽培,栽培黄芩已成为主要商品来源[1],为保护野生药材、扩大药源,笔者对黄芩进行引种栽培,在此过程中,发现药用部位因产地不同和采收年限不同而出现长短粗细、有无枯心等差别,黄芩苷量也不同.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研究雷公藤植株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年限雷公藤根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差异情况.方法 采用外标法,以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8 nm;柱温为28℃;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雷公藤甲素浓度在1.026~10.26 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为95.90%,RSD=3.49%(n=6).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测定.在不同采收年限中,3年生雷公藤全根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最高,1年生最低;在不同部位中,根皮中含量最高,其次是叶片,根木质部最低.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黄芩入药历史悠久,但直到唐代才有简单的炮制方法,以后历代医籍收录了20余种炮制经验,本文就其采收及炮制的沿革作一系统整理.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多年生草本,以根和根茎入药,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属于常用的中药之一。随着甘草的用量越来越大,野生资源面临枯竭。经过我国科研人员近40年的努力,甘草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已成规模化种植。以前甘草的采用年限多为3~5年,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采收年限多为2年。有些人对2年生家种甘草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特从北京大兴时珍中草药技术研究所收购的大批量不同产地的2年生家种甘草中随机抽样检测甘草酸的含量,并与野生甘草比较。
西洋参栽培大多采用4年直播制.因为西洋参随着生育年限的增长,有效成分含量也在增长,但生长5年以后参根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同时病害也重,再延长生长年限,保苗率降低,甚至减产,因而从产量和经济效益考虑,确定参根采收年限为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