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
眩晕在汉唐时的治法是着重治风治痰治火;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清末民初四川彭县人,近代医学家.他主张中西医汇通,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作了颇多阐发,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传统医学具有深刻意义.
在外感热病中,凡正气亏损而高热不退者,其病机多为正虚邪恋.即正气愈虚、邪热愈炽,治之愈难.此时正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倘不顾正气,一味攻邪,非但徒劳,反伤正气,加重病情.补虚法是中医治疗高热、的一种有效方法.正虚有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之分,宜细加分辨.同时尚应注意此类高热虽以正虚为主,但究系外因所致,与内伤发热有本质区别,故在扶正的同时,应根据邪热的不同性质,辅以透热、除蒸、清气、凉血之品,切记蛮补留邪.1 阴液亏耗 滋阴透热耗伤阴液是热病的重要特点之一,高热日久每伴有口干渴、五心颊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液亏损的见证.此时当重视阴液的固护,古人曾明确指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癫痫属中医"痫症"范畴,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癫痫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癫痫的主要病机为风阳痰瘀,蒙闭清窍,壅塞经络,神明失守.治法主要有熄风化痰法、祛瘀辟浊法、镇惊安神定志法、补虚法等,还有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从风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脾论治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