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脉之道"是张家山《脉书》中论述脉诊法的重要内容.对相脉之道的文字考证,以及其中弹脉法的具体操作,研究较充分.但目前对于《脉书》相脉之道的诊断价值研究仍较欠缺.通过对相脉之道中弹脉法、比较脉法、固动脉法3种脉诊法内容的考察,参照《内经》脉诊法内容,认为弹脉法的价值主要在于决预后死生,定有无疾病;比较脉法和固动脉法的价值,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判断病位所在.
<脉书.十一脉>(以下简称<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成书年代明显早于<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灵枢>).所载十一脉已具备了<灵枢>的雏形,然其名称、分布、循行走向等又独具特点.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对深入研究和掌握经络学说颇有裨益.
在汉字发展史上,西汉文字处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完成阶段,具体的用字现象在实物文字材料中体现得尤为真切.通过调查考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来反映西汉早期用字的一个侧面.
关于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病候》中病症的数量,学者统计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回顾现有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对简文重加探讨,并对简文的文例与语法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马继兴按病症排序的68种是准确的,但其将“塞中”作“(寒)中”或有不当,故其“记有67种”的说法或致不确;认为其他论著有关病症统计数字不准确,或与未能准确认识《病候》简文语法结构和病名概念有关.
张家山汉代医简《脉书》提出了“春秋必(浻)”的命题.由于语言文字造成的隔阂,出土30年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解读.该命题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厘清中医发展的线索,对今天治病保健仍然有指导意义.
在中医学术的历史进程中,<脉书>与<灵枢>等早期经络文献即含有中医整体观理论与辨证论治方法,对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极为重要.经络学说所含的辨证论治模式也为后世八纲及各种辨证方法提供了基础.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出土30年来,国内学孝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对张家山汉简《脉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释文考释以及与经脉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有关《引书》的研究集中于释文考释、导引术内容及古代养生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在相关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