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生性卫生资源的研究动因与理论依据(一)动因:卫生资源配置(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研究经过近10年的探索,从定性的概念逐渐形成了卫生经济学的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但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仍存在如下不足:首先,确定的卫生资源缺乏系统性,5类资源[1]均为静态资源或外生性资源,缺乏对内生性卫生资源(endogenous healthresource)的配置研究,据此提出的卫生资源配置方案有缺憾.其次,缺乏对各类卫生资源特性、投人产出规律、再生机制等机理研究,采用大部分的回顾性资料进行的资源供给、利用、需要均衡分析,未提供揭示各类资源深层次内在本质规律的理论成果,获得的配置标准与方案缺乏理论与方法学依据的支持;再次,未将卫生资源配置纳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格局背景中去研究,对内生性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极少,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产业的经济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相脱节,研究成果的应用具有局限性.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绍兴市是一个地级市,下辖6个县(市、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435.1万人,暂住人口85.9万人.2005年全市人均GDP4.0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绍兴市自1999年开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以来,按照"政府主导、城乡联动、抓点带面、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76个,覆盖人口350万,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何更快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上海市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已呈现出以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十五"期间,在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税费改革、企业转制、农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将对上海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产生重大影响.
1资料来源和方法见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