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之一,传播多种蚊媒疾病.库蚊是丝虫病、乙型脑炎和西尼罗河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频繁大量使用,蚊虫的抗药性普遍增加,给蚊虫防制工作带来了困难,蚊虫的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蚊虫遍布全世界各大洲,种类繁多,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媒介昆虫.蚊虫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丝虫病、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人类对蚊虫的防控历史久远,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化学杀虫剂广泛应用,对大范围杀灭蚊虫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控制了蚊虫传播的各种疾病的蔓延.本刊重点推出一组我国库蚊相关研究论文,涉及库蚊所携带的病毒及库蚊防控中出现的有机磷抗性的问题,这些研究代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的用反义核酸抑制抗敌百虫淡色库蚊扩增酯酶mRNA体外翻译.方法人工合成互补于抗性库蚊酯酶mRNA翻译起始点18碱基,与淡色库蚊mRNA退火后加入无细胞翻译体系,进行体外翻译,翻译产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析.结果6μmol/LODNs可抑制50%特异性酯酶翻译量,20μmol/LODNs抑制80%特异性酯酶翻译量.电泳结果显示条带浓度接近敏感蚊虫所表达的酯酶量.结论针对抗敌百虫淡色库蚊扩增酯酶mRNA翻译起始点的反义核酸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其rnRNA的翻译.
用有机磷(OP)杀虫剂处理孳生地是常用的库蚊预防和控制方法,由于蚊虫对OP产生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抗性监测是抗性综合治理的基本环节.以往抗性监测主要采用生物测定法(了解种群的抗性水平)和区分剂量法(了解种群中抗性个体的频率).鉴于库蚊酯酶基因扩增导致酶活性增高是库蚊OP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通过个体蚊酯酶活性测定,可同时了解抗性个体的频率及抗性水平.本实验用倍硫磷区分剂量处理自然种群,对比处理前后的酯酶类型,探讨酯酶电泳分析对了解自然种群抗性状况的意义.
库虫是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人畜健康有极大危害,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有相当长的历史.化学防治具有操作简便、迅速有效的特点,因而在媒介防治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蚊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容易产生抗性,而且抗性范围广,对施用过的药剂几乎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