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探讨LADA的临床表现,寻找预示LADA的临床特征.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三组:(1)Ⅰ型糖尿病组(T1DM组);(2)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糖尿病组(SFS组);(3)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组(OHA组).结果91例中GAD-ab阳性检出率为35.16%(32/91).结论本文以GAD-ab阳性标志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一、什么人需用胰岛素治疗?1.需终身使用的病人: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2型糖尿病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患者(指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药每日用到大剂量血糖还未达标者);
目的 了解初发2型糖尿病(NDM)及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SFDM)患者的胰岛功能及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临床设计分为3组:SFDM组80例,NDM组10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治疗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及C-肽释放试验作为基线对照,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7.0%至少6个月,停胰岛素联合治疗3 d后复查治疗前相关指标,3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NDM组和SFDM组患者治疗后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扩大(P<0.05).治疗前SFDM组、NDM组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前2组糖尿病患者的C-肽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胰岛素、C-肽释放峰值回归正常时相的比例明显升高,而且1 h胰岛素、C-肽与空腹比值也明显升高(P<0.05或0.01).NDM组结束时正常糖耐量(NGT)/糖耐量减低(IGT)的比例明显多于SFDM组(P<0.01).结论 早期甘精胰岛素并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治疗明显有助于初发2型糖尿病及口服药继发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恢复,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第一时相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可以部分逆转糖耐量状态,初发NDM获益更多.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以及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85例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静脉推注1mg胰高糖素,测定注射前和注射后6min的CP,并计算△CP值,用以评价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根据病程、体重指数(BMI)和口服降糖药有效(OHA)和继发失效(SF)分组,比较各组的△CP值,并分析△CP与年龄、病程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BMI<23,BMI 23~<25,BMI≥25组间比较△CP无明显差异.(2)△CP随病程的延长呈进行性下降(P<0.05).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3)非肥胖(BMI<23和23~<25)组SF发生率分别为74%、63%,其中SF组△CP均比OHA组低,差异有显著性.肥胖(BMI≥25)组SF发生率为61%,SF组△CP比OHA组低,差异无显著性.(4)△CP与病程呈负相关(r=-0.36,P=0.003),而与年龄、BMI和HbAlc无明显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对△CP的影响较大.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主要与病程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导致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磺脲类(SU)及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继发失效的出现率亦随之增加,据统计每年约有5%~10%,连续用药5年可达40%~50%,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上常见而棘手的问题.本文总结了24例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的患者,改用胰岛素联合口服文迪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2006年2~6月,我们对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联合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治疗,现报告如下.
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者或伴有较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等)、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者,我科采用诺和灵预混人胰岛素(3 R或50R)给予补充或替代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