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受体一直是HCV研究的热点之一,但至今仍无定论,已经提出的可能受体有:CD8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粘多糖、清道夫受体及C型(钙离子依赖型)凝集素DC/L-SIGN等,本文就上述与HCV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本文建立了一种从紫花油豆中快速高效分离凝集素的方法,采用PEG-盐双水相体系进行分离,以上相蛋白得率和纯化倍数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NH4)2SO4质量分数、PEG600质量分数和体系pH值三种显著单因素,同时用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检测,探究凝集素在PEG600/(NH4)2SO4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双水相体系分离凝集素的最优条件为(体系共5mL):3mL25%(w/w)的(NH4)2SO4溶液、1mL 90%(w/w)的PEG600溶液、1mL的粗蛋白提取液、调pH值为7.5,此时上相蛋白得率为42.32%,纯化倍数为3.08.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与血型鉴定造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2例含有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与红细胞给予处理,行血型血清型检测、血型正反鉴定与交叉配血等操作.结果:高效价冷凝集素会对患者的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消除影响.结论:为了消除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造成的影响,那么就要采用有效的鉴别试验给予排除、鉴别,进而提升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忌口”一:乳腺癌患者不能吃豆制品.正解:豆浆是乳腺癌患者的福音.天然大豆食物(如豆腐、豆浆及其他制品)含有大豆异黄酮,但含量并不高,起作用的异黄酮仅为女性荷尔蒙的1/1000~1/100而已,不足以改变体内雌激素的总体水平.另外,大豆中除了大豆异黄酮,还有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等成分,它们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菜豆引起食物中毒在我国广泛发生,但由于缺乏单行的诊断标准,基层在现场处置与防控工作缺乏指导,规范程度差.该文复习中国菜豆食物中毒文献25篇,重点对中毒机理(皂甙与血细胞凝集素为主)、临床表现与诊治、流行病学、检测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提出基层防控菜豆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现场处置、防控预警、健康教育三方面需提升精准性与规范性.
目的:研究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天南星凝集素蛋白(AEL)的致炎机制及炮制对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AEL刺激1h后,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Western blot法检测p-IκB、IκB、p-p65、p65蛋白的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及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及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加入ROS的阻断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后,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IL-1β及p-IκB、IκB、p-p65、p65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8%白矾溶液炮制AEL,ELISA法检测炮制前后炎性因子TNF-α、IL-1β释放的变化.结果:AEL刺激巨噬细胞可导致炎性因子TNF-α、IL-1β大量释放,促进p-IκB、p-p65水平升高,导致巨噬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升高.当加入ROS的阻断剂NAC后,可明显降低ROS的生成,同时抑制了IκB、p65的磷酸化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大量释放.AEL经8%白矾溶液炮制后,能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大量释放.结论:AEL刺激巨噬细胞后可诱导氧化应激,生成过量ROS,进而激活NF-κB炎性信号通路并导致炎性因子大量释放.AEL经白矾炮制后毒性降低,推测凝集素蛋白在白矾溶液中发生变性或降解,这可能是矾制天南星减毒的机制之一.
目的:研究半夏属中药凝集素的序列分析以及基因片段的克隆.方法:参照已知半夏中凝集素的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选择RT-PCR法,自三叶半夏、掌叶半夏、盾叶半夏、石蜘蛛半夏、滴水珠半夏中分别克隆出凝集素的基因片段(长度为530bp),选择Proteomics Ex2PASy Server,finderORF,Genescan 3种软件对凝集素的基因片段分别给予分析.结果:基因片段的编码分别为三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掌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滴水珠半夏170个氨基酸,石蜘蛛半夏171个氨基酸,盾叶半夏107个氨基酸,并且所编码肽链当中均具有功能位点,如糖基化N位点、磷酸化蛋白激酶C位点和磷酸化酪蛋白激酶Ⅱ位点.因为编码序列当中突变的碱基因素,导致肽链氨基酸出现变化,因此具有多态性,且功能位点也存在差异.结论:中药半夏的凝集素基因能够成功克隆,但是否能够成功转移到其他药材植物当中,以此来获得新的抗虫中药植株,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凝集素是一类非酶非免疫来源的蛋白或糖蛋白,能够与细胞表面的糖残基进行可逆的特异性结合[1].
为探索掌叶半夏凝集素蛋白(PPL)刺激巨噬细胞诱导炎症的作用与炎症小体NLRP3的相关性.采用凝胶色谱纯化掌叶半夏凝集素蛋白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其纯度;采用ELISA法以IL-1β为指标考察PPL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影响;采用荧光探针DCFH-DA荧光酶标仪检测PPL刺激巨噬细胞后活性氧ROS的水平变化;以ROS抑制剂NAC(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巨噬细胞,考察PPL刺激ROS的过量生成与炎症因子IL-1β大量释放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PL对炎症小体生成相关的Caspase-1 p20,NLRP3,TXNIP,ASC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分离纯化的PPL达到电泳纯;PPL刺激巨噬细胞后引起ROS过量释放,引起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胞内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显著升高;NAC可抑制PPL导致的ROS过量生成,且IL-1β释放也显著降低.同时PPL可诱导胞内Caspase-1 p20,NLRP3,ASC蛋白表达升高,TXNIP表达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PPL刺激巨噬细胞可导致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同时能够激活炎症小体NLRP3,导致IL-1β大量生成释放,即PPL能够通过ROS-TXNIP-NLRP3-IL-1β信号通路促进IL-1β的成熟和分泌,导致炎症级联反应.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再生后,凝集素(agrin)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及其差异,探讨异体神经再生中参与突触形成和维持的相关因子.方法 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通过荧光染料逆行追踪、标记L4脊髓前角支配盆神经节的运动神经元(异体神经元).流式细胞仪分选被标记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分选细胞中agrin的mRNA水平.用荧光染料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标记盆神经节处的新突触.结果 模型鼠吻合再生4个月后,体神经能够再生并替代内脏神经长入盆神经节,并最终形成新的突触结构.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结构.应用荧光染料逆行追踪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能满意分离出L4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实时定量PCR测得agrin在各组分选神经元中均有表达,模型组中agrin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有少许降低(P<0.05).结论 异体神经再生长入盆节后能够形成新的突触结构,agrin参与形成和维持这种突触结构,其表达量的少许下调,可能与支配的靶器官改变而引起相应内环境的改变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蛋白质或糖蛋白.自然界中,很多植物可产生凝集素.植物凝集素在分子间的识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新近发现的豆类凝集素FRIL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自然杀伤细胞2D(natural killer cell 2D,NKG2D)是NK细胞、CD8+T细胞的一种活化性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样超家族,可与靶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结合,通过接头蛋白传递活化信号,激活或协同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抗肿瘤、抗感染免疫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对NKC2D及其配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发其在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NKG2D及其配体的表达形式、信号转导作用及其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人工糖脂质是由糖和脂质经过人工合成的物质,其疏水性部分很容易固定,鉴于这种特性,人工糖脂质象凝结素一样常被用于糖识别蛋白和糖识别的研究和解析.众所周知,一些病原体能够识别其目的 细胞表面的糖链而造成宿主感染,人工糖脂质作为一种糖链探针,将对这种感染途径和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愈多种恶性肿瘤、先天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ABO血型和HLA抗原在遗传上是独立的,20%~40%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受者之间存在ABO血型不合[1-4].ABO血型不合分为主要不合(受者血浆含有抗供者红细胞的凝集素)、次要不合(供者血浆含有抗受者红细胞的凝集素)及主次均不合.供受者ABO血型不合不影响粒系、巨核系的植活,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长期生存率等也没有影响,但是可以造成红系造血延迟,重者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主要表现为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植活后,网织红细胞比例低于1%,同时骨髓增生良好而红系前体细胞缺如[1,3,5].国外学者[3,6]报道ABO血型主要不合allo-HSCT患者PRCA的发生率为15%~20%,黄晓军等[2]报道的发生率为12%.目前无关供者allo-HSCT的开展使供受者ABO血型不合比例增加,加之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广泛应用,将使其发生率有所增高.相关问题如新型GVHD预防药物的应用是否对PRCA发生产生影响,PRCA治疗时机及最佳治疗方案等等,目前尚不明确,因此,ABO血型不合问题在移植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 ASGPR),也被称为肝细胞半乳糖/N-乙酰基葡糖胺受体,或者 Ashwell-Morell 受体[1]。它主要表达于肝窦状间隙的肝实质细胞表面,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凝集素。由于它结合配体的钙离子依赖性,因此属于 C 型凝集素。ASGPR 能够介导去唾液酸化的糖蛋白被肝细胞内吞降解[2]。目前已知的ASGPR 的配体非常多,提示其在糖蛋白代谢、脂代谢、凋亡细胞降解、调节凝血、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和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等多个生理环节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目的从家蝇蛹中分离纯化一种能结合半乳糖的凝集素,并研究其免疫和抑菌活性. 方法家蝇蛹凝集素提取纯化方法包括:缓冲液浸提、戊二醛固定化红细胞吸附、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以淋巴细胞转化、溶血空斑和抑菌试验研究此凝集素的性质. 结果本纯化方法使样品的血凝活力提高了539倍,纯化后的家蝇蛹凝集素电泳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84×103,由3个亚单位组成,含有糖成分.纯化凝集素的浓度为15.6~1 000μg/ml时,具有刺激T、B细胞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和伤寒沙门菌的抑制活性分别为39.8%、45.3%和66.2%. 结论家蝇蛹凝集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抑菌活性,为家蝇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CD69又称活化诱导分子(AIM)、早期活化抗原1(EA-1),是淋巴细胞活化最早表达的膜表面分子.CD69由两个相同的单体经不同的糖基化后构成,属植物血凝素C超家族Ⅱ型膜贯通型糖蛋白,细胞外区C型凝集素(钙离子依赖性)有一个N结合型糖链附着部位[1].
在紧急情况下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血型不合肝移植已成为挽救生命的一种方法.但受体内作为天然抗体的A/B凝集素,可引发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导致移植物失功.所以,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血液净化以降低IgM和IgG滴度是移植物成功的关键.中国武警总医院于2012年11月开展血型不合幼儿亲体肝移植1例,对血型抗体滴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实施了针对性血液净化,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将糖生物学理论与免疫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血清学检测诊断IgA肾病(IgAN)的新方法,以解决只能依靠肾活检穿刺术诊断IgAN问题.方法应用特异性识别糖链末端的凝集素,并结合抗人IgA特异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糖链异常的IgA的水平.结果采用该方法,对各组血清405 nm吸光值测定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测定值:0.22±0.10(n=156),IgAN确诊病人组:0.68±0.17(n=22),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IgAN疑诊病人组的测定值:0.38±0.15(n=19),高于正常对照组.22份确诊的IgAN病人血清中,与病理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1.8%(19/22),而假阳性率仅为1.9%(3/156).结论血清中糖链异常IgA分子的凝集素亲和-ELISA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对于IgAN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甲胎蛋白(AFP)是一个公认的肝细胞癌(HCC)标记物.然而,部分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亦可合成少量AFP.由于糖基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疾病状况下肝细胞分泌的AFP 在糖链结构上并不相同.为了鉴别AFP是产生于恶性肝癌细胞还是良性肝病细胞,人们已建立多种 AFP糖链变异体测定方法.新近的报告表明, AFP糖链变异体测定还有助于HCC复发转移的监测和预后的判断[1,2].我们在已建立的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3]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操作更简便、敏感度更高的凝集素亲和电泳-免疫印迹法,并初步用于良恶性肝病的AFP糖链变异体检测.
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DC-SIGN(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又称CD209,是一种细胞膜表面分子,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分泌.DC-SIGN属Ⅱ类C型凝集素,是细胞表面的重要受体,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2、ICAM-3及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等在内的多种病原结合[1-2],并介导病毒感染靶细胞.DC-SIGN在HIV宫内感染中有重要作用.
树突状细胞(DC)在抵御病原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病原体破坏了DC的功能以逃脱免疫监视.许多细胞表面分子与病毒包膜糖蛋白结合后并不介导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相反,他们可作为捕获受体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靶器官或敏感细胞.HIV-1就可与DC特异的C型凝集素DC-SIGN(DC spec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1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即CD209)结合,"绑架"C,感染宿主.DC-SIGN除了可与HIV-1、HCV结合外,还可与其他多种病原体结合.对病原体和DC-SIGN的相互作用以及对DC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有助于抗感染的治疗.本文就DC-SIGN与微生物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C型凝集素(G-type lectina)是一类非酶、非抗体蛋白质,其活性依赖于Ca~(2+),以跨膜蛋白和水溶性蛋白两种形式存在.C型凝集素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具有1个或多个糖识别域,能选择性识别并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糖结构域.C型凝集素根据糖识别域1级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蛋白聚糖、I型跨膜受体、Ⅱ型跨膜受体、胶原凝集素、选凝素及自然杀伤细胞受体6个家族,其中胶原凝集素、I型跨膜受体和Ⅱ型跨膜受体与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脑出血是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病之一,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研究证实脑出血区及其周围存在一定的炎性反应[1,2],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对脑出血后早期病变周围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1.材料和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30~250 g,采用胶原酶和肝素混合注射制作纹状体脑出血模型[3].将动物随机分为脑出血后4、14和24 h组,常规灌流固定,取出血灶及其周围组织冰冻切片,片厚40 μm.免疫组化ABC法[4]:一抗为山羊抗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E-选择凝集素(1∶500),硫酸镍铵加强DAB蓝色反应法呈色.
目的 比较胆石症病人和正常人胆汁泡蛋白促成核活性,并分析其糖链结构特点.方法 进行胆固醇结晶生长试验,检测胆石症病人和正常人相对分子质量为33 500的泡蛋白成核时间,并计算其促成核活性.采用HRP凝集素探针介导的Western-Blot印迹法分析不同来源泡蛋白糖链的结构特点.结果 胆石症病人来源的33 500泡蛋白具有明显的促成核活性,其平均成核时间为(3.75±0.66)d,成核活性为0.303±0.075;而正常人来源者则仅具较弱的促成核活性,平均成核时间为(8.38±0.86)d,成核活性为0.677±0.08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胆石症病人来源的33 500泡蛋白DSA(+)、ConA(-),属于复杂型多天线聚糖;而正常人来源者为ConA(+)、DSA(-)的二天线糖链.结论 胆石症病人来源的33 500泡蛋白较正常人来源者具有更强的促成核活性,两者糖链结构特点亦有明显不同,提示泡蛋白促成核活性的改变可能由于其糖链结构特点的变化引起.
目的研究胆汁蔓陀罗凝集素结合活力(DLBA)联合癌胚抗原测定诊断胆管癌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凝集素测定法(ELLA)检测31例胆管癌及13例良性胆道疾病胆汁糖蛋白蔓陀罗凝集素(DSA)结合活力,同时采用放免测定法检测CEA水平,并评价两种方法对胆管癌的联合诊断价值.结果胆汁DLBA、CEA 的分界值分别为0.8 u DLBA/ml和7.0 ng/ml时,DSA-ELLA及CEA放免测定诊断胆管癌的阳性率分别为74.2%、80.6%;特异性均为100%.联合诊断(CEA或DLBA升高)的阳性率为96.8%,特异性为100%.结论胆汁蔓陀罗凝集素结合活力联合癌胚抗原测定有助于胆管癌的诊断.
目的探讨与胆管癌相关的胆汁糖蛋白的糖链结构特点.方法对15例胆管癌胆汁及10例良性胆道疾病的胆汁蛋白进行蛋白质电泳考马斯亮蓝及银染色,并用4种识别不同糖链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凝集素(ConA-HRP、WGA-HRP、LCA-HRP、DSA-HRP)进行凝集素印迹分析.结果胆管癌胆汁和良性胆汁蛋白SDS-PAGE谱基本相同.ConA结合的胆管癌相关糖蛋白有4种(~138、~122、~108、~101kDa);WG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1种(~201kDa);LC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1种(~122kDa);DS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3种(~201、~163、~122kDa).结论胆管癌胆汁中一些糖蛋白的糖链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唾液酸含量增加及天线数、高甘露糖型糖链增多,可能与胆管上皮的恶性转化有关.
胎盘蛋白-13(placental protein 13,PP-13)是56种已知妊娠相关蛋白中的一种.自1983年从人类胎盘中分离提取后,其氨基酸序列、cDNA序列、蛋白质结构、功能、相关基因和调节通路已有一些研究,结果证实PP-13为血凝素(lec-tin)超家族中半乳糖苷凝集素(galectin)家族的成员.PP-13对某些妊娠期疾病,尤其对子(癎)前期的早期预测价值[1]也得到了一些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脂质(90%)和蛋白质(10%)组成的混合物,由Ⅱ型肺泡细胞分泌,储存于板层小体,通过细胞外分泌的形式分泌后被单层肺泡上皮细胞内表面摄取,并分布于肺泡上皮细胞内表面.目前已发现四种PS载脂蛋白,分别是疏水性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 B,SP-B)、SP-C、SP-A及SP-D.通常认为PS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特性,可防止肺泡塌陷,有利于气体交换.最新研究还显示PS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即肺的天然防御屏障,其中SP-A和SP-D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均为凝集素家族蛋白,具有清除肺内微生物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等作用[1-2].此外,SP-B和SP-C及PS脂质还可能参与肺炎的调节过程.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病理基础是急性非特异性血管炎.Rider等[1]的研究显示,KD急性期存在对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的循环抗体,造成组织器官尤其是冠状动脉的非特异性血管炎.Love等[2]报道提示了血浆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和狼疮抗凝集素(lupus anticoagulant,LAC)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试图了解在KD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是否存在血浆LAC和ACA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对KD发病机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