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2.5%,参考组患者治愈率为7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给予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及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枣庄市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149例,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回归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资料,肺与颅脑CT影像学资料分析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重症组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49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未明确病因74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2例,新布尼亚病毒感染73例.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无聚集倾向.轻症组布尼亚病毒感染47例,重症组布尼亚病毒感染26例.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4.56% (126/149).发病前半月内有野外作业史占72.48%(108/149).发病时间以每年的4 11月份多见,发病高峰在5、6、9和10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因素包括年龄(P<0.01),糖尿病(P<0.01),高血压病(P<0.05),冠心病(P<0.05),布尼亚病毒核酸(P<0.01)、血清降钙素原(P<0.01),CD4+CD25+T淋巴细胞比值(P<0.01)和血小板水平(P<0.05).重症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00%,颅内多发低密度灶8例,病灶分布以多叶分布为主.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危险因素为:年龄(OR=1.654,P<0.01),糖尿病(OR=1.892,P<0.01),冠心病(OR=1.316,P<0.01),野外作业史(OR=2.464,P<0.01),蜱虫叮咬史(OR=2.905,P<0.01). 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生呈季节性分布,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野外作业及蜱虫叮咬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可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10年以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多地类似发热伴血小板下降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把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010年5月-201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1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目的 分析我院2011~2012年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7例患者均经大连市疾控中心监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呕吐,腹泻,心肌损害;血常规检查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病例均为农民,中老年为主,发病时间6~9月,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结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散发病例多见,及早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收集本市2014年4-6月某医院送检的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患者的血清标本,经核酸荧光PCR检测阳性确诊。对病毒核酸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比对。结果:两名患者均有典型的SFTSV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常规见粒系及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从2例患者血清提取的核酸经测序,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0428株(安庆)的RNA多聚酶、糖蛋白、NS蛋白的同源性与安徽代表株AHL/China/2011的同源性最高,均达到99%。0507株(滁州)上述目的基因与江苏株JS2011-013-1的同源性高达99%。结论:SFTSV在本地区散发存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其来源或有差异。
目的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9月入院的SFTS患者,按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 纳入69例合格病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0例,病死率为28.99%.高龄、存在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及出血表现者病死率高(均有P<0.05).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死亡组入院48 h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Z=-6.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是SFTS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 SFT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AST、CKMB和LDH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其预后独立影响因子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建议诊疗过程中使用SOFA评分指导病情和预后判断.
目的 通过人群、家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感染状况调查,阐明庐江县是否存在SFTSV和HGA自然疫源地,为科学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2009-2013年SFTS和HGA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在全县选取1个有病例的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病例附近2个村庄,采集自然人群血清100份,15只家畜血块和血清各1份.对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FTSV抗体和间接荧光法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抗体免疫球蛋白G,对动物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和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SFTSV核酸.结果 2009-2013年,共报告9例SFTS和1例HGA,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人HGA阳性率24%,SFTSV抗体阳性率0%.15份动物标本SFTSV抗体阳性6份,HGA 16SrRNA基因阳性9份,双阳性5份,SFTSV核酸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均阴性.结论 该县农村地区存在SFTSV和HGA疫源地,人群和家畜中均有感染,家畜可能是该类疾病的宿主动物.需加强宣传、培训和快速诊断能力.
目的 阐述皖南地区首起人传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调查处理过程.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搜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个案调查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本起疫情2例病例,为姐妹关系,病例均具有高热、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等“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典型临床特点,实验室检验结果也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潜伏期9~10d,感染途径是与指示病例尸体密切接触,与指示病例尸体密切接触者发病率为58.3%.结论 这是一起因人间密切接触引起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疫情.该病病人在死亡后能将体内病原体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应加强隔离和防护.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同时医务工作者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发生院内感染.
目的 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确诊的67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资料,描述性分析该病的诊治经验及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以老年女性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高峰期在5~7月份;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体温以中高稽留热多见(36例,占53.7%);消化道症状明显(纳差62例,占92.5%),伴有肌肉、肝脏、心脏、胰腺等全身多器官损害.重症患者以血小板早期急剧下降,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低血压休克和呼吸衰竭为主.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伴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目的:探讨和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74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4例中51例行胸透和(或)胸片检查;15例行C T检查。结果74例均有中、高热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63例血清谷丙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57例心肌酶谱升高,蛋白尿(少部分含管型和红细胞)60例。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可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恙虫病、出血热等。本组42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同时伴腋窝淋巴结增大7例。胸透和(或)胸片、CT 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多增粗表现;放射学检查有7例重症患者出现了明显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炎等表现。结论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多发性纵隔淋巴结肿大;如患者临床表现发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异常,应想到该综合征的可能,以免误诊为转移瘤或其他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