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2012年现住址为东城(南片)380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38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人群特征和病原学特征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东城(南片)共报告380例手足口病病例,发病率为106.1/10万.全区七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夏季为发病高峰.患者以0-5岁儿童为主,占发病人数的87.9%(334/380);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为132.4/10万;女性发病率为80.5/10万);患者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为主(托幼儿童178例,占46.8%;散居儿童168例,占44.2%).实验室诊断病例的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A 16)为主(EV71型28例,占42.4%;CoxA16型26例,占39.4%).结论 5岁及以下儿童为手足口病高发人群,应针对该人群及早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目的 了解锦州市2008—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锦州市2008—2016年手足口病疫情数据,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概况、病例报告时间和地点等,对采集的病例咽拭子或粪便样本利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肠道病毒及分型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08—2016年锦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9154例,年均发病率为32.33/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城区病例数(6329例)高于农村地区(2825例),发病高峰集中在6—9月,占总病例数的77.75%;男性发病率(38.02/10万)高于女性(26.58/10万)(x2=263.32, P<0.01);各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429.60,P<0.01),其中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037.87/10万),1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0.68/10万).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病例1077例,占病例总数的11.77%,其中柯萨奇A组16型占36.58%,肠道病毒71型占28.32%,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35.10%.结论 锦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病原体以柯萨奇A组16型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为发病高峰;男性、低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编码的3C蛋白酶对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的切割作用.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EV71感染对于TRAF3蛋白表达的影响.体外转染TRAF3和3C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C对于TRAF3蛋白的影响.通过构建3C突变体,检测其蛋白酶活性对于切割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3C对于TRAF3和TRIF相互作用 的影响.结果 EV71感染细胞后可引起TRAF3蛋白的减少,其3C蛋白酶可以引起TRAF3的切割,蛋白酶活性位点突变后则不引起TRAF3的切割.位点突变试验显示TRAF3的Q242位突变后则不能被3C切割,且3C可以减少TRAF3与TRIF的结合.结论 EV71 3C蛋白酶可通过切割TRAF3机制在天然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
目的 分析济宁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病毒感染状况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0年3月~2011年8月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4428例手足口病患者便标本,并收集患者诊疗信息.采用Real-time RT-PCR 法检测便标本.结果 4428例患者男女性别比1.9∶1,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5岁(93.54%,4142/4428).EV71总阳性率63.84% (2827/4428),其中重型EV71阳性率为83.81%(761/908).结论 济宁市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在检测期间内为4~8月,致病病原体以EV71为主,2011年EV71阳性构成比高于2010年.
目的 从13例2008年、2009年济南市HFMD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获得EV71病毒并对其基因型进行鉴定.方法 按照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的规定对标本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对VP1编码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分离到6株EV71病毒,均与EV1 C4亚型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上,与C4亚型的核酸同源率均大于96%.结论 济南地区流行的EV71主要为C4亚型,与2008年中国流行的C4亚型EV71相比并未出现明显突变,引起重症的毒株与未引起重症的毒株相比,在VP1蛋白部分片段上没有发现明显的氨基酸差异.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71)是导致婴幼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并且在我国地区的流行也呈上升趋势,该病毒感染具有较广的疾病谱,除引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也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病毒生物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毒力及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又称发疹性口腔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 71)和柯萨奇A16型(Coxsackie A16,Cox A16)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口腔黏膜溃疡和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少数患儿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病例可以致死.夏秋季多发,病毒主要通过肠道途径和日常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EV 71型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出现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导致部分患儿死亡,并形成流行趋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这些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麻痹[2].至今,在全球许多国家发生了EV71感染的暴发,造成病例大量死亡[3-4].目前对于EV71感染既无有效的疫苗,也无明确有效的抗病毒药物[5-6].该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这些过程都可能成为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靶点,按照作用的靶点不同将目前研究的抗EV71药物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一种人类肠道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EV71于1969-1974年之间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婴儿的粪便标本中分离[1],随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波都出现了EV71流行的报道[2].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为轻度发热并伴有局部皮疹,有些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导致心肺衰竭,甚至死亡.EV7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对于抗EV71药物的研发基本还处于实验室体外试验的初级阶段,距离临床上实际应用较为遥远.目前还没有有效的EV71疫苗和特效抗EV71的药物,因此对抗EV71药物的开发势在必行.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以及与患者的病变部位、唾液等直接接触而感染,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以温和的HFMD为主,表现为手、足及口腔黏膜的疱疹样病变,多数可自愈,但在少数病人中则可引起包括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脑干脑炎(brainstem encephalitis)、类脊髓灰质炎麻痹(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神经系统综合症及心-肺功能衰竭综合症在内的严重的临床症状.
目的了解2001年深圳地区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RT-PCR对79份疑似肠道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RNA检测.结果肠道病毒71型的阳性率为30.38%(24/79),深圳地区及与深圳相邻的东莞地区存在EV71的感染,EV71在成年人中还存在健康带毒者,10月份存在一个EV71感染高峰.5岁以下的儿童是EV71感染的高危人群.EV71可导致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所占的比例较大(62.5%).不同性别间EV71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深圳地区存在EV71的感染,尤其要加强对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EV71的监测.
目的 以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例三间分布和病原体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5 020 994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61 623例,重症比例为123/万.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69.42%);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81.75%),柯萨奇病毒A组16型(4.52%),其他肠道病毒(13.73%);男女性发病比为1.866∶1,3岁以下重症病例占总重症病例的91.13%;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患者为散居儿童(85.97%),其次是幼托儿童(12.72%),其他占1.31%.4年间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中地区.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季节为春夏季;多发于3岁以下儿童;男性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散居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2008-2011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状态,发病强度在不同地区水平不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地区,考虑气候与人口密度等因素可能为疫情高发的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浙江省诸暨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 - 2011年诸暨市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及部分病例病原核酸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 -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52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9.89/10万,4-7月为发病高峰,9- 10月出现小高峰;发病人群中散居儿童占59.34%,<5岁组占90.63%.聚集性疫情91起,幼托机构占94.51%;重症病例18例,死亡3例,0~2岁组占77.78%,以外地户籍儿童为主.病原学特征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占40.18%,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感染占30.25%,其中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聚集性疫情以EV71和Cox A16感染为主,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诸暨市手足口病的流行有明显地区、季节、人群特征,在手足口病监测和防控工作中,应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关注流行高峰和重点人群,制定科学规范的防控预案.
目的 了解2010年北京市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本起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每例患者感染来源,用描述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进行分析.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株的VP1基因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某幼儿园某班手足口聚集性疫情7天内共发病6例,罹患率为31.6%,首发病例发病前接触过确诊的手足口患儿.其余患儿发病前和潜伏期的手足口患儿有密切接触.6例患儿中发热4例,占66.7%,在手、足、口腔、臀部均有疱疹,有2例被诊断为重症(构成比为33.3%),均出现脑炎和肺炎等并发症.其中6份咽拭子样本分离出2株EV71毒株(阳性分离率为33.3%).VP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与北京市2006 -2010年EV71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4.6%~100.0%.结论 本起疫情由EV71毒株引起,EV71毒株VP1全长基因序列与北京市2006-2010年分离毒株具有较高同源性,未发生变异.该起疫情提示我们要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各集体单位关于聚集性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能力,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程度.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陕西省汉中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汉中市2010-2015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5年汉中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3 082例,年均发病率为111.94/10万,重症246例,重症率为1.07%,死亡10例,病死率为0.04%.发病以4-7月为主,平川县年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山区县(x2=234.09,P<0.05).男性发病高于女性(x2 =31.05,P<0.05),0~5岁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1~3岁组散居儿童(x2 =474.91,P<0.05).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逐年下降,但仍是引起重症(74.32%)的主要病原体,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逐年增加(x2=197.80,P<0.05).结论 汉中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针对这些特征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提倡EV71灭活疫苗的使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
目的 分析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广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64 197例,重症病例2592例,死亡160例,报告发病率为338.13/10万,病死率为0.097%.报告病例中<3岁儿童占82.04%,病原学监测中EV71阳性率达37.39%,重症及死亡病例中EV71核酸阳性比例分别为82.37%和91.72%.结论 2010年广西手足口病整体高发,呈点多、面广、局部有暴发流行的特征,发病高峰为4-5月,主要危及<3岁儿童,病原以EV71为主.
目的 对湖州市肠道病毒71型(EV71)进行基因特征及重组特点分析.方法 对2011-2012年湖州市EV71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基因型及A组肠道病毒其他血清型的原型株进行全序列比对,使用Mega 4.0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然后利用Simplot 3.5.1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对基因重组加以验证.结果 P1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011-2012年湖州市EV71株属于C4基因型的C4a亚型.P1、P2、P3区的系统进化和相似性分析证实湖州市分离株在非结构蛋白2B编码区存在EV71 C基因型和Cox A16、14、4型间重组.结论 2011-2012年湖州市EV71分离株为C4a亚型,与2004年以来中国大陆优势株流行趋势一致.EV71 C4基因型湖州市株存在型间重组现象.
目的 分析浙江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疫情变化规律.方法 对浙江省2010-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 -2011年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200 641例,其中重症1248例,死亡6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8.88/10万,病死率为0.03%,4-7月报告病例占全年总数的62.26%.报告的病例中≤5岁儿童占94.6%,≤3岁儿童占79.23%.重症病例中≤3岁儿童占80.12%,死亡病例中≤3岁儿童占84.48%,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1.99岁和1.52岁.全省共报告实验室检测病例12295例,普通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别占51.60%、28.49%和19.91%.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EV71核酸阳性的比例分别为85.53%和96.08%.结论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有明显季节性高峰和地区差异;≤3岁散居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浙江省流行的手足口病主要由EV71和Cox A16引起,优势病原的转化影响疫情流行趋势和严重程度.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0-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和河北省各网络手足口病实验室的病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2010-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44 825例,其中重症病例3 643例,死亡病例157例,6年平均发病率为102.34/10万;每年5-6月达到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保定市、沧州市和石家庄市,三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0.54%;病例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1~3岁组儿童,男性病例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病原学方面,共对34 069例手足口病病例的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检出阳性病例21 645例,阳性检出率为63.53%,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构成比为38.82%,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EV71的构成比分别为80.44%和92.31%.结论 手足口病在河北省分布广泛,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EV71是河北省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也是引起大多数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病原体.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排毒时间及传播机制,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对实验室确诊的65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追踪和随访,直至患儿大便病毒转阴为止.同时调查与58名EV71核酸阳性患儿有密切接触史家庭成员(每位患儿2名)116人,其中36人采集咽拭子,80人采集粪便标本.采集手足口病病区医务人员粪便标本31人,其中医生10人,护士21人.结果 25例普通型EV71感染患儿第1~6周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88.4%、59.4%、22.3%、22.3%、0,持续最长时间为6周.40例EV71重症组患儿第1~10周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97.0%、79.5%、60.6%、35.3%、25.2%、16.8%、16.8%、8.4%、0,持续最长时间为10周.31名医务人员粪便未检出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核酸.80名有患儿密切接触史人员中,22份粪便标本EV71核酸阳性,占27.5%;36份咽拭子标本除1例EV71核酸阳性其余均阴性,阳性者均无自觉症状.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恢复期肠道排毒时间长,成为隐性感染者,易造成手足口病流行和传播.建议延长手足口病患者,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管理时限.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家庭成员易成为隐性感染者,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及分布状况,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宝鸡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 469例,其中重症病例90例,死亡10例,年发病率为66.25/10万,发病高峰为5-7月,高发年龄为1~4岁儿童,其中1~岁组发病最多;普通病例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感染为主,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 宝鸡市手足口病疫情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
目的 对天津市2010年的手足口病(HFMD)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对引起该市HFMD流行的肠道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M(Cox A16)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检测HFMD病例标本,用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对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的部分病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用RT-PCR法扩增VP1全基因,使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检测HFMD病例1766例,肠道病毒总检测阳性率为71.52%(1263/1766),其中EV71占43.94%,Cox A16占41.65%,其他EV占14.41%.15株EV71分离株与C4亚型的C4a分支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归属于C4a分支;9株Cox A16分离株与B1亚型的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其中8株属于B1b分支,1株属于B1a分支.结论 导致天津市2010年HFMD流行的EV71流行株为C4亚型中的C4a病毒株,Cox A16流行株为B1亚型的B1b病毒株.
目的 分析2008-2013年广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2013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监测和疫情数据,运用Excel 2003,SPSS 13.0,ArcGIS10.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8-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29 105例,其中重症124例,死亡12例,为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时间分布上每年呈双峰流行,具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地区分布上高发区域呈环形带分布特点;人群分布上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原学特征上每年优势病原体有所变化,肠道病毒71型是造成大部分重症病例和所有死亡病例的病原体.结论 广州市手足口病在全市广泛流行,当前应着重加强城乡结合部散居儿童健康宣教和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的防控工作.
目的 分析十堰地区手足口病病原谱构成及其动态变化,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从十堰市各县(市、区)收集207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标本,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one-step 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法进行手足口病毒核酸检测并分型,结合病例基本信息,对判定为手足口病的确诊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原谱动态分析.结果 2008-2013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Cox A16、Cox A6、Cox A10)及其他型人肠道病毒(EV)在手足口病确诊病例中的病原构成比依次为46.35% (24.19%~62.23%)、38.12%(13.06% ~ 70.97%)、5.99% (0 ~ 13.06%)、3.75%(0~8.28%)和5.79%(1.37% ~ 15.12%).Cox A10与Cox A10致病对象为≤5岁婴幼儿;4-6月出现夏季流行高峰,10-11月出现冬季流行小高峰;各县(市、区)流行的手足口病毒均在4种以上,Cox A6所占比例持续上升,2013年达到13.06%.结论 2008-2013年十堰地区手足口病流行较为严重,病原体包括EV71、Cox A16、CoxA6、Cox A10等多种型别肠道病毒,EV71与Cox A16逐年交替维持着优势地位,Cox A6近2年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值得关注.国家在今后的疫情防控、疫苗策略和临床管理中,应高度重视手足口病持续流行过程中病原谱的变化.
目的 分析2010-2013年济南地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地区2010-2013年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病例为对象,采集患者发病1周内的粪便、咽拭子等标本,采用肠道病毒通用(PE)、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特异性引物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 2010-2013年接受病原学检测的手足口病患儿共3351例(包括114例重症病例),2548例检测到肠道病毒(76.04%);其中EV71阳性1001例,占阳性病例的39.29%(1001/2548).2010-2013年EV71阳性率分别为23.51% (190/808)、39.95% (334/836)、22.12% (190/859)和33.84%(287/848);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为80.70%(92/114),普通病例EV71阳性率为28.08%(909/3237),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9135,P<0.01);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病毒类型(x2 =245.24,P<0.01).1001例感染EV71的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为1.60∶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于4岁以下儿童(84.42%),尤其是1~3岁年龄组(48.65%);重症病例男女比例更高(2.83∶1),年龄以3岁以下幼童为主(89.13%),其中2例死亡病例均不到1岁.结论 济南地区不同年度EV71流行强度与趋势不同,EV71是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
目的 分析浙江省义乌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该市手足口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手足口病的个案信息,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流行特征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6年义乌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 554例,其中男性20 613例,女性11 941例,不同年份的男女性别比不完全相同(x2=41.939,P=0.001);死亡12例,病死率0.04%,10例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2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4-7月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占60.64%(19 742/32 554),不同年份的月度分布不完全相同(x2=9 159.738,P=0.001).稠城街道、江东街道、北苑街道和稠江街道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占义乌市所有报告病例数的65.33%(21 267/32 554),其他9个街道(镇)也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以≤5岁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95.76%.结论 义乌市手足口病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每月均有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控.
目的 分析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共报告手足口病488 955例,其中重症1165例,死亡126例,报告发病率为37.01/10万,病死率为0.03%.5-7月共报告病例345 159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70.59%.报告病例中≤5岁儿童占91.27%,其中≤3岁儿童占71.78%.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3岁儿童分别占89.53%和97.62%,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09岁和1.49岁.全国共报告实验室检测病例8639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别占54.01%、14.77%和31.22%.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EV71核酸阳性的比例分别为81.59%和91.29%.结论 中国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呈现病例地区分布广,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或流行的形势.发病高峰为5-7月,报告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以≤3岁儿童为主.报告病例的病原构成主要为EV71,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以EV71为主.
3 实验室诊断3.1 概述 快速鉴定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特别是有无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当患者出现EV71感染和其他的临床表现时,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血管系统功能衰竭,快速的病毒学诊断甚至更有帮助,因为患者当时的紧急状况能否采用的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另外,当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时,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对于预测重症病例的发生,及时采取合适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也十分重要.与其他的肠道病毒一样,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鉴定,但是这两种方法费时费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并在一些实验室中应用.有效且准确的病毒学诊断的还依赖于正确及时收集合格的临床标本,并按规定的条件转运至实验室.这需要实验室技术人员、流行病学专家和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
目的 采用肠道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分析2015年杭州市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构成变化及检测方法学评价.方法 收集2015年4-8月手足口病患儿663例,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EV71-IgM、Cox A16-IgM.结果 663例手足口病患儿通用核酸阳性组58.52% (388/663),EV71组19.16%(127/663),与2014年比较,通用核酸阳性组比例(x2=166.306,P=0.000),EV71组比例(x2=134.41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足口病患儿轻症487例,占73.45%,以通用核酸阳性组65.91%(321/487)为主;重症176例,占26.55%,EV71组43.75%(77/176)、通用核酸阳性组38.07%(67/176)位居前2位.不同组别出现重症的比例(x2=98.39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V71出现重症比例最高,为60.63%(77/127).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87,P=0.000).其中,127例EV71阳性患儿,核酸和抗体检测双阳性率为59.85%(76/127),单阳性率为40.15%(51/127);64例Cox A16阳性患儿,核酸和抗体检测双阳性率为9.38% (6/64);单阳性率为90.62%(58/64).以核酸定量RT-PCR为标准,EV71/Cox A16-IgM抗体特异度86.61%,敏感度69.49%.结论 2015年与2014年比较,杭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有明显变化.采用病毒核酸和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实验室的检测阳性率,临床分型有助于辅助指导临床治疗;通用型重症病例增多,需寻找更适合的联合检测方法.
目的 了解湖北省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的VP1基因特点,研究该省EV71和Cox A16的基因型别及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对2014-2015年湖北省26株EV71和27株Cox A16流行株的VP1基因测序,分析其同源性和遗传进化特征.结果 2014-2015年湖北省EV71和Cox A16流行株VP1核苷酸和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EV71流行株的蛋白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6% ~ 100.0%和92.3%~100.0%.Cox A16流行株的蛋白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6% ~ 100.0%和92.3% ~ 100.0%.EV71的VP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湖北省流行的EV71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的EV71均位于一个大的分支上,均为C4基因型的C4a亚型.Cox A16流行株与B1b亚型代表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主要为B1b亚型.结论 2014-2015年湖北省EV71和Cox A16流行株分别为C4a亚型和B1b亚型,其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手足口病病毒株均有较高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