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宽度】相关文献(100)
  • 残根残冠延长术在桩冠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牙冠延长术和牙龈切除术在暴露残根断面及桩冠修复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例残根残冠病例,经检查患牙牙龈部分或者全部覆盖牙根断面,牙周检查牙槽嵴顶距残根断面小于2mm,行冠延长术,重新建立正常生物学宽度后,行核桩冠修复;实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对照组采用牙龈切除术.术后1周临时冠,4周后桩冠.结果:牙冠延长术成功率明显高于牙龈切除术,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1 年后复诊牙龈切除术后残根桩冠牙龈炎比例高于牙冠延长术.结论:牙冠延长术能保持患牙生物学宽度,术后应用残根桩冠的近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牙龈切除术.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牙龈切除术 桩冠
  • 种植体生物学宽度形成与骨吸收的关系

    口腔种植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整合方面.由于种植体支持的全口固定义齿及覆盖义齿修复的长期效果肯定,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种植体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修复个别牙缺失.口腔种植学的研究重点已不再是种植体能否成活,而是能否达到象天然牙一样的美学效果.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治疗缺失牙的最终目标是恢复由牙齿缺失而丧失的美观和功能.

    种植体 生物学宽度 微间隙
  • 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愈合反应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骨结合成功标准是第1年边缘骨吸收<1.0 mm,之后平均每年<0.2 mm,无松动,种植体周围无X线透射像区,无疼痛、感染和感觉异常等症状,5年观察期成功率在85%以上[1].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是影响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2].种植体周嗣的骨吸收始于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大部分发生于一期手术至负荷后1年时间段.而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时大部分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症,种植体就位时边缘骨应力过大,引起骨代谢障碍.Oh等[3]曾在2002年提出导致早期骨吸收的几个原因是手术操作不规范,种植体周嗣情况,微小裂隙,负荷超载,生物学宽度,颈部顶模型因素等.Albtrktsson等[4]认为种植体在皮质骨周同骨结合比较理想.众所周知90%-95%种植体间接与骨组织接触,大多数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稍微偏高.

    种植体周 软硬组织 边缘骨吸收 骨结合 成功率 生物学宽度 长期稳定性 一期手术 手术操作 试验结果 颈部 关键因素 感觉异常 负荷 分发 代谢障碍 成功标准 小裂隙 时间段 皮质骨
  • 两种牙周术式对龈下残根桩核冠修复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应用于龈下残根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龈下残根患牙32颗,分别采用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完全暴露断面,再行常规桩冠修复,通过术前、术后2周、6周及3个月复查观察患牙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周牙冠延长术组患牙断缘均有效暴露,牙龈切除术组有4颗患牙因牙龈增生而排除,其余患牙术后2周、6周及3个月复查时龈袋深度、出血指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牙冠延长术组的牙周指数均明显低于牙龈切除术组。结论在严格的适应证范围内,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应用于龈下残根均能暴露断缘,冠修复后效果后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前者。

    牙龈切除术 牙冠伸长术 牙周指数 龈下残根 生物学宽度 桩核冠
  • 牙冠延长术在前牙残根保存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前牙残根患者18例(29颗),其中男性12例(19颗),女性6例(10颗),年龄18-50岁.29颗患牙断端位于龈下距离不超过3mm,术前摄X线片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3,根尖周无阴影,经牙冠延长术后可暴露断面,剩余牙槽骨内残根的根长和根径能满足支持与固位,所有病例经完善牙周基础治疗且患者全身情况能耐受牙周手术.

    牙冠延长术 残根 生物学宽度 桩核冠
  • 牙冠延长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4期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探讨牙冠延长术的适应证.方法对27颗患牙行牙冠延长术,依手术完成情况分为满意组和姑息组,比较其术前条件、术后4~6周效果,观察在修复后即刻、术后3、6个月的效果及(牙合)力值.结果满意组患牙去骨后骨嵴顶至牙断端距离≥4 mm,100%的手术患牙和位点得以暴露.姑息组患牙术前均有位于龈下4~5 mm的位点,去骨后骨嵴顶至牙断端距离<3 mm,术后有29%的手术患牙和16%的位点仍位于龈下,71%(12/17)的患牙术后出现松动,修复后功能恢复不如满意组(P<0.05).结论术中暴露4 mm牙体结构,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患牙断端若位于龈下4~5 mm且有不利的解剖因素等,则不是牙冠延长术的良好适应证.

    牙冠伸长术 治疗结果 生物学宽度
  • 牙种植体嵴顶部设计新理念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7年11期

    随着我国口腔种植的深入开展,不断有新的观点、理念产生,应介绍给同行.一、牙种植体嵴顶部生物学宽度由于种植体嵴顶部设计的不同,与生物学宽度相对应的有两种情况(图1):第一类:埋植式种植系统,以Br(a)nemark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设计,其结合上皮附着位于基台处,结合上皮下有1.0~2.0 mm的结缔组织附着,种植体-基台连接部位于此结缔组织附着层内,在完成修复1年后,牙槽嵴顶端通常要出现骨吸收至于第一个螺纹处.

    牙种植体 设计新理念 生物学宽度 结缔组织 种植系统 上皮附着 连接部位 口腔种植 顶部设计 牙槽嵴 上皮下 埋植式 骨吸收 附着层 种类 螺纹 顶端
  • 有助于残根修复的牙冠延长术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3期

    牙折裂达龈下、或龋坏导致的残根达龈下时,修复常难以进行,残根往往被拔除.然而,若对残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再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牙断缘暴露出来,则残根可以被保留并可进行修复.在暴露残根断缘的方法中,有学者采用牵引方法,将儿童和青少年外伤牙的残根牙缘牵至龈上,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有时还会有回缩的现象[1].大多数医生以往多采用牙龈切除术来暴露牙断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尚未来得及修复时牙龈又恢复至原来水平.因而有的医生在术后第2天就进行修复,有的则用电刀切除牙龈之后立即修复,然而,在修复之后,牙龈往往会有长时间的红肿等炎症表现,给患者带来烦恼,甚至导致修复的失败.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单纯切除牙龈难以建立正常的生物学宽度(biologic width, BW),之后形成的修复体边缘位置侵犯了BW.因此,采用牙冠延长术来暴露残根的龈下断缘,更能满足修复的要求及牙龈的稳定和健康.图1~5显示了1例牙冠延长术的效果.

    残根修复 牙龈切除术 牙冠延长术 断缘 牵引方法 儿童和青少年 生物学宽度 医生 立即修复 根管治疗 电刀切除 单纯切除 边缘位置 牙折裂 修复体 外伤牙 术后第 残根牙 炎症 学者
  • 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

    牙冠延长术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学宽度理论基础上同时涉及牙周软硬组织的牙周外科手术,通过牙龈成形、翻瓣联合牙槽骨修整术的方法,降低龈缘位置、去除和修整相应的牙槽骨以暴露健康的牙齿结构,重建生物学宽度并延长临床牙冠,从而有利于牙齿的修复和解决美观问题。近年来,随着牙周美学治疗以及牙周修复联合治疗的广泛开展,牙冠延长术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愈加普遍,适用于暴露外伤折裂牙和残冠残根的龈下断面、恢复侵犯生物学宽度修复体的牙周健康、增加过短牙冠的修复固位力以及改善牙齿被动萌出不足导致露龈笑的美观问题等。本讲座将从手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以及疗效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讨论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要点。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牙周健康 美观问题 临床治疗 牙齿 牙槽骨修整术 疗效影响因素 临床应用 龈缘位置 外科手术 手术原理 手术步骤 软硬组织 临床牙冠 联合治疗 宽度理论 残冠残根 折裂牙 修复体
  • 牙冠延长术在老年患者残根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牙冠延长术和牙龈切除术在老年患者牙断端折断至龈下的残根修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就诊的老年临床病例,经检查患牙牙龈部分或全部覆盖牙根断面,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牙冠延长术,对照组30例采用牙龈切除术;术后6周行桩冠修复.结果:术后6周复查,牙冠延长术的手术疗效与牙龈切除术相比,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1年后复诊,牙龈切除术组桩冠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于牙冠延长术组.结论:牙冠延长术和牙龈切除术应用于老年患者残根修复中,均能明显改善龈袋深度,但前者优于后者.

    老年人 桩冠 牙冠延长术 牙龈切除术 生物学宽度
  • 上前牙牙冠延长术后桩冠修复效果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CSTPCD 2011年1期

    目的 分析上前牙残根残冠行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时间、适应证及美学效果.方法 对72例患者的103颗断端在龈下的上前牙行冠延长术后再行修复治疗,评价牙龈、牙周、修复体冠缘与龈缘的位置关系及美观效果.结果 3个月复查时8颗牙龈红肿,6个月以上复查2颗牙龈萎缩,12个月、18个月复查时l颗牙体松动.结论 正确选择适应症,掌握适当的手术方法和适当的修复时机,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牙冠延长术结合修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前牙修复美观效果.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桩冠修复
  • 牙冠延长术在治疗前牙桩冠后牙龈炎中的应用

    《医药论坛杂志》 CSTPCD 2011年21期

    目的 比较牙冠延长术和对症治疗在前牙桩冠后牙龈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病例,经查桩冠后牙龈炎存在并排除材料过敏及全口牙龈炎所致,随即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对照组局部及全身抗感染治疗.观察6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6个复诊观察35颗牙冠延长术牙龈炎的复发率为2.86%,30颗对证治疗者复发率为100%.结论 根据生物学宽度行牙冠延长术对治疗桩冠后牙龈炎有较好远期疗效,经6个月后观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桩冠后牙龈炎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 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2年2期

    目的 探讨牙冠延长术用于牙体缺损达龈下患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牙体缺损位于龈下3mm以内,X线片显示完善的根管治疗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结果 患牙行牙冠延长术后,获得足够的临床冠长度,维系正常的生物学宽度.结论 牙冠延长术有利于残根的保存和修复,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牙龈切除术
  • 32颗牙冠延长术后临床修复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报》 CSTPCD 2008年30期

    目的:对牙冠过短或缺损达龈下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32颗患牙,松动度≤Ⅰ度、冠根比例协调的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切除的方法行牙冠延长术,术后4周根据患者口腔情况常规修复.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不同阶段的患牙的松动度、牙龈出血指数.结果:总有效率为84.4%;牙龈出血指数有明显改善,但个别患牙的松动度有增大趋势.结论:牙冠延长术能在保证生物学宽度的条件下对患牙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因术后个别牙的松动度有增大趋势,且与术前患牙的缺损深浅有关,故选择适应证时应慎重.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疗效观察
  • 牙冠延长术结合全瓷冠修复在前牙烤瓷冠失败病例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牙冠延长术结合全瓷冠技术治疗前牙生物学宽度不足导致不良烤瓷冠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例因生物学宽度不足导致的前牙修复失败病例,进行完善牙周治疗,根管治疗,并进行牙冠延长术后全瓷冠修复,观察术前,术后六周以及修复后三个月以及修复六个月的PD(探诊深度), SBI(出血指数)并予以记录。结果24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两例术后牙龈高度不对称,患者不甚满意。结论牙冠延长术结合全瓷冠修复可以较好的解决前牙不良烤瓷冠修复的再治疗问题。

    牙冠延长术 全瓷冠 生物学宽度
  • 不同部位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STPCD 2006年6期

    目的:观察牙体缺损不同部位牙冠延长术后的疗效.方法:对38颗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以恢复患牙的生物学宽度.术中将31例缺损位于龈下≤3mm的患牙的牙槽嵴顶降至断缘根方3mm,4例缺损位于龈下≥4mm仅进行骨缘的修整,≥5mm的仅做牙龈的部分切除;并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及6周以及永久修复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牙周检查.结果:牙体缺损位于龈下≤3mm的31例在术后6周获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结果,修复6个月后牙周组织保持健康;牙体缺损位于龈下≥4mm的7例患牙在术后6周及修复6个月后牙龈仍呈现炎症.结论:当牙体缺损断端位于龈下≤3mm,手术去除牙槽骨高度达3mm时,冠延长术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牙冠延长术 疗效 生物学宽度
  • 不同部位牙体缺损的冠延长术疗效分析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STPCD 2006年2期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牙体缺损冠延长术后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牙体缺损位于唇腭侧断端于龈下≤3mm的31例,B组9例缺损位于近远中侧.两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术中将A组的牙槽嵴顶降至断缘根方3mm,B组的牙槽嵴顶降至断缘根方1.5~2mm,并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及6周以及永久修复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牙周检查.结果:A组在术后6周获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结果,修复6个月后牙周组织保持健康;B组术后6周及修复6个月后牙龈仍呈现炎症.结论:牙体缺损断端达龈下≤3mm手术去除牙槽骨高度达3mm时,病损位于唇舌侧的冠延长术获得的临床效果好于病损位于近远中侧的效果.

    牙冠延长术 疗效 生物学宽度
  • 冠延长术修复后牙冠根折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冠延长术并桩核冠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局麻下对冠根联合折裂的后牙进行冠延长术, 使在牙龈下的断根面重新暴露于龈上, 以便于进行完善的桩核冠修复. 结果 18例经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患者随访半年, 效果满意. 结论冠延长术后牙齿的生物学宽度和牙本质肩台(Ferrule)得以恢复, 确保了修复质量.

    冠延长术 冠根折裂 生物学宽度
  • 牙冠延长术后最佳修复时间的探讨

    目的 探讨牙冠延长术后修复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择牙冠折断达龈下(3mm)或牙体龋坏及龈下而使牙龈增生影响修复的患者80例,运用翻瓣联合骨切除的方法行牙冠延长术,选择术后1周 (拆线 )时松动度 (movabledegree,MD)为Ⅰ~Ⅱ度、缺损最深位点处暴露于龈上 0.5~1mm的150牙,记录术后1、2、4、6、8周及6个月时MD和该位点处龈缘位置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 4~6周MD及龈缘位置有显著改变,而在 6~8周以后2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牙冠延长术后6~8周为永久性修复的最佳时机,既不会影响修复后的美观和功能恢复,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尽早修复的愿望.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修复时间
  • 牙冠延长术后临床修复效果观察

    目的:对牙冠过短或缺损达龈下的患牙行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64颗患牙,松动度≤Ⅰ度、冠根比例协调的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切除的方法行牙冠延长术,术后4周根据患者口腔情况常规修复,随访1 a.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不同阶段的患牙的松动度、牙龈出血指数.结果:54颗患牙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为84.4%;牙龈出血指数有明显改善,但个别患牙的松动度有增大趋势.结论:牙冠延长术能在保证生物学宽度的条件下对患牙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因术后个别牙的松动度有增大趋势,且与术前患牙的缺损深浅有关,故选择适应证时应慎重.

    牙冠延长术 治疗效果 生物学宽度
  • 牙冠延长术后美容修复方法的探讨

    目的:对于上前牙外伤后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探讨其术后美容性修复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对27例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前牙美容修复,其中16例采用单纯桩冠修复,11例采用综合法进行美容修复.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并结合患者满意程度,27例患者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患者和医生都满意.结论:正确修复方法的选择与灵活的修复设计相结合,才能够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美学要求.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探讨
  • 牙冠延长术在残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牙冠延长术和牙龈切除术在暴露残根断面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牙龈部分或全部覆盖牙根断面、牙周探查牙槽嵴顶距残根断面<2 mm的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对照组采用牙龈切除术.术后1个月复查,并行桩冠修复.1 a后复查观察远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1 a后复诊残根桩冠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牙冠延长术能保持患牙生物学宽度,术后近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牙龈切除术.

    牙冠延长术 牙龈切除术 生物学宽度 桩冠
  • 牙冠延长术修复前牙龈下残根残冠疗效观察

    牙冠延长术是利用生物学宽度的原理用于暴露外伤劈裂牙或残根的龈下断端或用于改善过短牙冠、露龈微笑等不美观现象的常用牙周手术,其可使断面在龈下的残根得以保留,为制作固位良好、外形美观的修复体创造了条件,从而能够避免拔牙.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本组应用牙冠延长术修复前牙残根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牙冠延长术 修复体 牙龈 残根残冠 现报告如下 生物学宽度 牙周手术 前牙残根 美观 露龈微笑 劈裂牙 短牙冠 制作 现象 外形 外伤 条件 固位 断面 断端
  • 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42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5年47期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铸造金属桩核具有根管壁密合、强度高、根外段核形状可根据需要塑型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固位性、抗力性,临床修复缺损牙齿效果良好。目的:观察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患者28例,共42颗患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32岁,经完善的根管治疗、部分行牙冠延长后,行钴铬合金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随访2年,结合临床表现及X射线片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随访2年,修复成功26例,失败2例,其中1例为根尖有炎症,另外1例为牙周炎症,表明铸造桩核烤瓷联冠修复已分离下颌磨牙残根残冠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铸造桩核 分离残根残冠 保存修复 牙龈切除 冠延长 生物学宽度
  • 牙冠延长术的术后观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STPCD CA 2011年12期

    目的 探讨牙齿牙冠延长术后修复的疗效及恢复情况.方法 对10例患者行牙冠延长术,依术前牙齿断缘位于牙槽嵴顶的位置,观察比较术前及术后4~6周效果,观察指标:①牙龈的色、形、质及断端暴露是否良好;②菌斑指数(PLI) 、出血指数(BI) 和松动度(MD);③断端位置,牙槽嵴顶与断端的距离和牙槽嵴顶与牙龈的距离;④前牙龈缘的位置与相邻牙龈缘的位置关系(唇舌侧),上前牙牙龈乳头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患牙主观感觉良好,无叩痛,牙龈无炎症,牙龈缘高度与邻牙协调,X线片示牙周、根尖周围、牙槽嵴无异常.术后断端牙根暴露于龈上1~2mm,有利于美观和修复.结论 牙冠延长术的实施,有利于断缘位于牙龈下方而生物学宽度不够的牙齿保存和修复,为以后牙齿修复后,牙周情况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前牙美观 预后疗效
  • 牙冠延长术在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牙冠延长术在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对32例患者的36颗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患牙,术前按断端位于龈下最深距离分为A组(20颗患牙,距离<3.0 mm)和B组(16颗患牙,3.0 mm≤距离≤4.0 mm),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暴露龈下牙体断面,术后6周行桩冠修复.分别记录和比较手术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齿松动度,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两组病例术后6周牙体断端均暴露较好、龈缘颜色正常,术后修复效果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77.78%.A组术后无松动,修复效果满意;B组术后50.00%出现Ⅰ度松动,修复效果欠佳,两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的PD、PLI、SB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牙周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牙冠延长术有利于残根残冠的保存和修复,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牙冠延长术 残根残冠 龈下 生物学宽度
  • 不同牙根暴露量牙冠延长术对不同牙位疗效研究

    目的 评价不同牙根暴露量的牙冠延长术对不同牙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沈阳市口腔医院拟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122例,共148颗患牙(前牙68颗、前磨牙48颗和磨牙32颗).各牙位根据牙冠延长术中牙根暴露量(3或4 mm)随机等分.检查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并进行比较.结果 牙冠延长术中牙根暴露量为3 mm时,术后各患牙均未出现松动,在术后1个月时均出现牙龈出血,术后6个月和1年牙龈出血得到改善;牙根暴露量为4 mm时,术后1个月前牙出现松动,在术后6个月及1年恢复稳定,前磨牙和磨牙在术后均未出现松动.所有患牙的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在治疗后均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 术中牙根暴露3 mm和4mm远期疗效均满意;为了获得更多的临床牙冠实现更好的修复条件,暴露牙根最好在4mm左右;而考虑到前牙美观问题,建议在前牙区术中牙根暴露量最好控制在3 mm以内.

    牙冠延长术 牙根暴露量 Periotest法 Florida探针 生物学宽度
  • 改良式牙冠延长术保存斜折上中切牙9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STPCD 2011年11期

    目的 观察改良式牙冠延长术保存斜折上中切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的因外伤致上中切牙斜折断端位于龈下的患者9例(12颗患牙),行改良式牙冠延长术并于术后2个月进行修复治疗,以恢复美观和功能.检查并记录术前及修复后6个月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和牙齿松动度(M).结果 修复后6个月12颗患牙均未出现松动;11颗患牙PD为2-3 mm,仅1颗患牙修复后PD仍为4mm;所有患牙均BI≤3.患者对修复后6个月的美观效果及功能均全部满意,美观和功能VAS平均值分别为9.75和9.50.结论 改良式牙冠延长术可恢复丧失的生物学宽度,扩大常规牙冠延长术适应证,保留更多斜折的上中切牙.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斜折
  • 上前牙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牙周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 观察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上前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探索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随机叫回2005-07-01至2012-06-30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接受上前牙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2~9年的患者9例(共38颗患牙).记录患牙唇侧近中、中央、远中及舌侧中央位点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满足生物学宽度的要求仍需去骨量,唇舌侧位点的出血指数(BI)及唇侧中央位点的角化龈宽度(KTW)等.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牙周指标的变化和分析拟定影响因素与牙龈健康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复查时,38颗术牙均存留,无牙齿松动及明显移位,患者对上前牙区的美观及功能满意度良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8.随访复查时,术牙各项牙周指标平均值为PLI 0.6±0.7、PD(2.3±0.7)mm、GI 1.0±0.8、BI 2.3±1.1、KTW(5.5±1.5)mm,与牙冠延长术后、永久性冠修复前相比,除KTW以外,其余各项牙周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都在相对健康范围内;修复体边缘至牙槽嵴顶的平均测量距离为(2.3±0.6)mm,满足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3mm的位点占15.8% ~ 42.1%.PL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以及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与GI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328、-0.396和-0.198,均P<0.05).结论 常规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术牙牙周状况相对健康稳定,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3 mm的理想目标并未完全达到.PL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以及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可能是影响牙周健康的因素.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修复体边缘至嵴顶的距离 牙周指标
  • 牙冠延长术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牙冠延长术在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8例患者52颗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患牙,术前按断端位于龈下最深距离分为浅缺损组(28颗患牙,距离<2.5mm)和深缺损组(24颗患牙,2.5mm≤距离≤4.0mm),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暴露龈下牙体断面,术后6周行桩冠修复.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茵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齿松动度,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6周牙体断端均暴露较好、龈缘颜色正常.术后6个月修复满意率为80.77%.浅缺损组术后无松动,修复效果满意.深缺损组术后半数出现I度松动,修复效果欠佳.两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的PD、PLI、SB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 牙冠延长术有利于残根残冠的保存和修复,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牙冠延长术 龈下残根残冠 生物学宽度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