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相关文献(14)
  • 小儿留置针外套管分叉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本文探讨小儿留置针穿刺时外套管端分叉的原因及对策.患儿的年龄、穿刺部位、血管选择、护士穿刺时进针角度是导致留置针外套管端分叉率高的原因.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对留置针的护理干预,提高护士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留置针外套管 分叉 原因 对策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操作编码探讨

    《中国病案》 CSTPCD 2018年8期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编码00.44的使用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分叉部病变的临床分型,提高00.44编码的准确率.方法 利用病案检索软件筛选出2016年6月-2016年12月心内科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病案资料,对内容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1789份病案资料中使用编码了00.44的有214份,漏编、错编00.44的有133份,其中编码遗漏情况最多,占总问题的86.47%.结论 加强编码员培训,养成认真阅读病案后再编码的习惯,与临床科室建立沟通,定期开展病案学习讨论,提高编码正确率.

    冠状动脉 分支血管 分叉 编码
  •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左主干分叉病变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横跨技术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横跨技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指导下行左回旋支拘禁球囊保护及左主干-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回旋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测量支架置入前后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84± 2.17mm2、10.23±2.77mm2,左前降支分别为2.94±1.52mm2、8.34±3.12mm2,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手术成功率100%,1例(7.1%)出现回旋支慢血流(TIMI血流1级),3例(21.4%)嵴部存在显著斑块负荷,8例(57.1%)发现明显的嵴部移位.结论 左主干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横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左主干 分叉 血管内超声 单支架横跨
  •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当代医学》 2010年5期

    目的 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i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 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 (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 (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 (平均2.22±0.37) m 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 (平均2.93±0.51) m 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 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血管造影 分叉 脑动脉瘤 颈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剪切力
  • 发生囊状动脉瘤的颅内动脉血管分叉的角度研究

    目的 探讨囊状动脉瘤与颅内动脉血管分叉的角度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后交通动脉显影(包括胚胎型)且有动脉瘤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后交通动脉显影(包括胚胎型)且无动脉瘤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三维(3D)脑血管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及后交通动脉间夹角,比较2组血管分叉的角度差异.结果 试验组主流出道与流入道偏角、小分支与流入道偏角及分支夹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支段和后交通动脉之间夹角变大有关.

    囊状动脉瘤 颅内 分叉 角度
  •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及分叉内锁式人工关节设计的初步探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08年26期

    股骨近端髓腔不规则的解剖形态与日前规则的假体杆柄不完全匹配.足引起术后假体松动的丰要原因之一.新设计的分叉内锁式人工关节把现有假体规则性杆柄变为不规则.适应了股骨近端不规则性髓腔.并呈多平面、多点位锚固,多方向防止术后假体在髓腔内的早期蠕动和晚期的松动,给人工关节置换带来一个新的方法和新的希望.

    分叉 内锁式 人工关节
  •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30侧尸体标本上观察该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该间隙狭小、深在,血管多,90%呈三角形,A1段为前下边,M1段为外下边,前穿质为上边.10%呈四边形,视交叉或视束构成其内侧边.间隙内常有Heubner回返动脉和大脑中深静脉等走行,经间隙可见下方的诸多小血管.结论在至少1/3的间隙内容易展开显微操作,多数需慎重处理间隙内的小血管.

    颈内动脉 分叉 手术间隙
  • 血管内超声分析左主干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受累的原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7期

    目的 探讨左主干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受累的机制.方法 28例采用Provisional T策略的LMCA病变,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观察主支置入支架前后及对吻扩张后LMCA远端及分支管腔大小和斑块分布变化.结果 LCX开口部管腔减小由主支支架前的5.9±2 mm2减小到4.9±1.9 mm2,P<0.01;LCX开口部斑块CSA由5.4±2.9 mm2 增加到5.7士2.9 mm2,P=0.21;LCX开口管腔的CSA变化与LCX开口EEM的CSA变化呈正相关,LCX开口管腔CSA变化与斑块CSA变化无关.球囊对吻前后相比,LCX管腔CSA由4.9±1.9 mm2增大到5.5±1.9 mm2,P<0.01,LCX开口部斑块CSA无明显变化(5.7±2.9 mm2vs 5.7±2.6 mm2,P=0.89),LCX开口管腔CSA变化与LCX开口EEM的CSA变化呈正相关,(R=0.432,P=0.02).结论 LMCA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大多数LCX开口受累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嵴部移位,部分病例存在LMCA远端斑块向LCX开口移位;球囊对吻扩张可以改善carina移位,但是不能改善斑块移位.

    左主干 分叉 支架 嵴部 移位 血管内超声
  • 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1期

    目的 评价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及测量方法.方法 23例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析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的重复性,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一致性.采用不同点连线以确定测量方法.结果 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共有2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斜矢状位T1W序列4组不同点连线夹角的4组数据间无差异.结论 采用我们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方法,斜矢状位T1W(QIR-FSE)序列可用来测量颈动脉分叉角.

    颈动脉 分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临床观察

    《广东医学》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z2期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 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 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2.60±0.236)mm2、(9.76±2.198)mm2,斑块负荷分别为(81.90±5.380)%和(11.30±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100%,1例(4.2%)出现主支血管夹层,2例(8.3%)出现边支慢血流(TIMI 血流 1 级).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 血管内超声 单支架跨越
  •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及分叉内锁式人工关节设计的初步探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TPCD CSCD CA 2006年5期

    股骨近端髓腔不规则的解剖形态与目前规则的假体杆柄不完全匹配,是引起术后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设计的分叉内锁式人工关节把现有假体规则性杆柄变为不规则,适应了股骨近端不规则性髓腔.并呈多平面、多点位锚固,多方向防止术后假体在髓腔内的早期蠕动和晚期的松动,给人工关节置换,带来一个新的方法和新的希望.

    分叉 内锁式 人工关节
  • 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的锥形束CT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1期

    目的:统计分析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分叉下颌管发生概率,并总结下颌管各分叉类型及发生率与走行方式和各自形态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500例患者(共计1000侧下颌骨)的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记录数据,对下颌神经管分支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归纳和分类。结果500例患者中分叉下颌管的发生率为13.8%(69/500),共发生于92侧(9.2%)的下颌骨中。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磨牙后管,其次为向牙根及颊舌向分支,最少见的类型为向前走行的分支。分支的平均直径和长度分别为0.90、9.39 mm。结论本研究使用CBCT作为研究手段,得出的分叉下颌管在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以前报道的使用全景片作为研究手段的研究;并且CBCT对下颌管及其分支的三维走行及形态特征的表现能力优于全景片。

    下颌管 锥形束CT 分叉 发生率
  • 显微外科治疗4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四川医学》 CSTPCD CA 2012年2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47例显微外科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临床特征.37例以蛛网膜下隙出血起病,其中20例伴颅内血肿;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8例,Ⅴ级3例;动脉瘤平均直径9.3mm;指向前上型17例,后向型22例,下向型8例.结果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进行0.5 ~4年随访.良好16例,中残18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2例.术后死亡5例,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常见巨大复杂形态以及合并颅内血肿.早期手术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合理的手术入路,对M1、M2穿支的辨认,适时的临时阻断以及良好的夹闭习惯是手术操作的关键.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分叉 显微手术
  • 脐旁轴形分叉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指皮肤撕脱伤12例

    《创伤外科杂志》 CSTPCD 2001年z1期

    评价轴形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修复手指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脐旁瓣血运丰富,解剖恒定,设计容易,术中分叉并做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修复手指皮肤撕脱伤较理想的方法。

    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分叉 手指皮肤撕脱伤 修复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