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微创人工耳蜗植入(minimally invasive cochlear implantation,MICI)在国内、外耳科学界不断被提出.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这一治疗理念始于1985年,当时英国泌尿外科医师Payne Wickham在内镜治疗泌尿道结石的报道中首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veprocedure"一词来描述治疗过程,随后在医学各个学科领域内被广泛使用,微创手术这一理念也被广泛传播.微创手术是指利用当代先进的电子、电热及光学等技术设备,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术刀力求以最小切口路径和最少组织损伤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及治疗.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瘢痕细微或无瘢痕的特点,它强调将仅治病模式向治人模式转变,进而达到人性化的治疗目的.
1 前言在声音从外耳道传递至内耳过程中,中耳起着关键传声作用.由于中耳结构个体差异较大,因而中耳传声效能也有一定个体差异.尤其是当中耳存在听骨链固定等病理改变而行听骨链手术后,中耳传声功能更加千差万别.由于临床上直接测量术后中耳各结构力学特性比较困难,从而研究术后中耳各结构传声特性也就十分困难.
1 国产人工耳蜗技术发展背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现代高科技在医学领域应用最成功的典范,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其使完全失聪者重新建立了接近生理状态的听觉功能.大部分CI患者已经重新建立了人工耳蜗的听觉,进入了听觉语言的主流社会[1].曾经CI产品均来自国外,以AB公司的高分辨生物耳植入体HiRes 90K,科利耳公司配备薄型自弯电极CI24RE(CA)的Nucleus Freedom植入体,Med-EL公司的PulsarCI100植入体和SonataTI100植入体等为代表.3种产品在我国的临床中应用的最大问题是价格昂贵,均在100000~200000元,使得大多数听力障碍患者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接受治疗.即便几年后积攒足够的费用,患儿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临床上针对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佳治疗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工耳蜗产品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使众多需要行CI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中国自主品牌诺尔康人工耳蜗的问世,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选择,并造福更多的国内耳聋患者.本文将对我科诺尔康CI患者进行初步的回顾性研究,为更大范围国产人工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
人工耳蜗自应用以来已成为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方法.随着言语编码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声电联合刺激模式下言语功能优势的体现,人们对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有效性、安全性认识不断提高,CI患者的选择标准也发生着变化,有残余听力的患者亦被列为CI候选者.随着对CI术后原有残余听力损失机制的不断认识及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残余听力的措施及手术技巧,如蜗窗膜径路或蜗窗膜前下径路应用、柔手术技术(soft surgery technique)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等,术后残余听力的保留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