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家庭养老是中国的主要养老模式,许多研究[1~7]都证实:无论在户居方式、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等方面,中国的养老模式都是典型的家庭养老,而且无论是子女的数量还是子女的性别,在家庭养老中都起着十分显著而重要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由于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全体老年人口[8],高龄化又成为日益突出和受到关注的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养老模式逐渐衰落.养老问题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养老模式研究的文章中各种提法和概念分歧较大.本文以养老的经济来源、生活模式、是否医养结合为切入点,对国内外不同养老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并表达了这样一种期望:宏观层面上养老模式将从单一走向多元,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具体操作层面上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充分汲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至2780万[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要解决经济供养问题,还要解决社会照料问题,处于老龄化的众多人群迫切需要的是保护好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与疾病相关问题的老化和恶变[2].
痴呆是危害老年人健康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而其中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miers Disease,简称AD)约占总痴呆的10%.据国外资料显示,在西方AD患者已是继心脏病、肿瘤、脑卒中之后的第4位原因[1].而我国估计在21世纪,65岁的老年中每年约有数十万新发AD[2].由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问世,患者的有效护理就愈显重要.围绕需要护理的范畴不断扩大,对老年费用增长严重性的关注,美国老年学家认为:采用居家护理既可以使患者保持与亲友的联系,也可以使家庭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其中,社会学家霍罗为茨(Horiwitz)将家庭养老功能概括为:(1)生活资料;(2)感情上的支持;(3)协助正式机构进行间接照料;(4)经济供养[3].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福利相对不发达,护理设施不齐全的阶段.因此,居家护理成为延缓AD的关键环节,现将近年居家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目的 对浙江省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不同性别对比研究,为改善和加强高龄老人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浙江省的数据,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方面展开,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性别比较和研究.结果 ①女性高龄老人对晚辈的经济依赖强于男性.②整个高龄老人群体,五项活动功能受损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③女性高龄老人的丧偶率高于男性.④女性高龄老人与家人同住比例高于男性.⑤男性高龄老人生病时,较女性老人更多依赖配偶的照顾.结论 男性高龄老人的经济状况好于女性,女性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好于男性,女性高龄老人比男性更多需要社会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