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孕妇口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血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孕引产妇女90例,服药前抽取30例孕妇静脉血作为对照.根据服用剂量不同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50、200、300mg后48h水囊引产,于胎儿娩出后抽取孕妇静脉血,进行培养分化,观察姊妹染色体单体交换(SCE)频率,并应用细胞分裂阻滞法进行微核(MN)试验.结果:150mg、200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3,P<0.001);各组MN率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150、200mg)引产,不引起孕妇SCE频率增高,但加大剂量有增高SCE频率趋势.≤300mg剂量不会引起孕妇体内微核率的改变.
目的检测无毒性剂量的亚硒酸钠对顺铂诱发人体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作用的影响.方法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在培养24h后用顺铂(0.05、0.20、0.50 mg/L)单独处理或与亚硒酸钠(0.05mg/L)联合处理,亚硒酸钠在细胞培养0 h或48h时加入;细胞培养72 h后分析SCE频率的变化.结果细胞经0.05 mg/L亚硒酸钠处理SCE频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0.05~0.5 mg/L顺铂均显著增加SCE,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预加或与顺铂同时加入0.05 mg/L剂量的亚硒酸钠未显著影响顺铂诱发SCE的作用.结论 0.05 mg/L剂量亚硒酸钠无论预处理还是与顺铂同时处理细胞均不能拮抗顺铂诱发SCE的作用.
目的验证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化(SCD)检测法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上疑为MDS的50例患者分别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法(BrdU-SCD)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50例中32例(64.0%)SCD延迟,对照组中1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全部延迟,非恶性血液病中仅2例(10.5%)延迟,而4例正常人中无一例延迟.MDS与AML、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其他良性增生性贫血之间的SCD延迟率及平均细胞周期时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正常人与AA、其他良性增生性贫血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随着MDS病情进展,细胞周期时间逐渐延长.50例中24例(48.0%)检出克隆性核型改变.按FAB分型不能确诊为MDS 7例中6例有克隆性异常.SCD正常组和延迟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8%和50.0%(P<0.05),白血病转化率分别为5.9%和16.7%(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和8个月(P=0.051).结论骨髓细胞SCD检测对MDS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意义.
目的 探讨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MFT)中期妊娠引产对母、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的影响,评估MFT对人体的染色体稳定性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期引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口服MFT 150、200、300 mg引产组,于胎儿娩出后取母亲静脉血及胎儿脐带血,进行SCE频率检测比较.结果 ①母亲组MFT 150 mg组、2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均随着用药剂量加大,SCE频率逐渐升高(spearman r=0.802,P<0.05.).②胎儿各组脐血SCE频率与是否用药以及药物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小剂量MFT(150、200 mg)引产,不引起母亲SCE频率显著增加.但300 mg引产时, SCE频率显著提高,应引起临床注意.②不同剂量MFT对胎儿SCE频率无影响.
目的:观察康尔爱胶囊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MN)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抑制作用及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ICR纯种小鼠的骨髓细胞为材料,以微核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为指标,研究康尔爱胶囊的致变、抗变作用;以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为材料,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康尔爱胶囊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微核率及SCE数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及引起的SCE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康尔爱胶囊3个剂量组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结论:康尔爱胶囊无致变作用且有一定的抗变作用;康尔爱胶囊对突变型p53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汽车尾气对小鼠骨髓细胞的致突变性.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100只,随机分10组,雌雄各半.用汽车尾气分别染毒15、30、45、60 d后,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变化,并与正常饲养组小鼠骨髓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各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微核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有差异,除15 d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他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染毒时间对小鼠骨髓细胞的致突变影响呈正相关.结论汽车尾气对小鼠骨髓细胞有致突变性.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浓度的三氧化二砷(As2O3)是否具诱变致癌性.方法应用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的影响.结果As2O3的浓度≥10-6mol/L时,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细胞生长停滞于M1期,细胞分裂明显减少,并呈剂量效应关系;As2O3的浓度≤10-7mol/L时,淋巴细胞的SCE频率、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s2O3在临床应用时有以下两个潜在风险:①可能诱发第2次肿瘤;②可能影响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患者hprt基因突变率、微核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的自发水平及放疗后变化,评估电离辐射诱发的染色体损伤.方法:取25例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与放疗中外周静脉血,多核细胞法测hprt突变率.胞质分裂阻滞法测微核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测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正常对照组共25例,来自健康查体者.结果:(1)子宫颈癌患者自发hprt基因突变率、微核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均高于健康人(P均<0.05).(2)hpa突变率在放疗后升高,40Gy时达最高峰,40Gy后稍下降,差别有显著性(P<0.05),呈剂量一反应关系(r=0.620,P<0.01).(3)微核率在放疗后逐渐升高并呈线性关系(r=0.827,P<0.01).(4)各累积剂量组SCE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结论:在一定的放射剂量范围内,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突变率、微核率与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是评估放射损伤的有效生物指标.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方[摘要]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33.4μg/L的丝裂霉素(MMC)为阳性对照,0.5%乙醇为阴性对照,用0.01,0.10,1.00mmol/L褪黑素分别预处理细胞后37℃±1℃体外培养72h,观察褪黑素处理组及丝裂霉素加褪黑素处理组细胞的SCE频率和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单独用0.01,0.10,1.00mmol/L褪黑素处理组的SCE频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而丝裂霉素加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组的SCE频率与阳性对照丝裂霉素处理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呈明显降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只有1.00mmo1/L褪黑素处理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褪黑素无遗传毒性,而且在超生理浓度时具有抗诱变作用,并对细胞增殖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目的:研究和比较色氨酸(Trp)、异亮氨酸(Ile)、甘氨酸(Gly)、脯氨酸(Pro)、苏氨酸(Thr)、组氨酸(His)、精氨酸(Arg)、赖氨酸(Lys)8种氨基酸对人外周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探讨氨基酸的诱变性在人和植物中的异同.方法:人外周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结果:8种氨基酸都能显著诱导人外周淋巴细胞和蚕豆根尖细胞SCE增加,但并不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氨基酸浓度并不能再增加SCE频率;它们都能显著降低大麦根尖细胞的自发SCE发生频率.但其降低的SCE并不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增加而持续降低,而是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氨基酸浓度并不能再降低SCE频率.结论:氨基酸对人外周淋巴细胞和植物根尖细胞SCE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在不同的植物中也表现不同.
目的:检测海洛因成瘾者的DNA损伤程度.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法检测技术,观察了33例海洛因成瘾者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同时检测3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海洛因成瘾者的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值,P<0.01;海洛因成瘾者男性和女性的SCE频率无差异,P>0.05.结论:海洛因可增加人体的DNA损伤,人类应该远离毒品.
米非司酮促宫颈成熟的作用,已有很多临床观察及宫颈组织学的研究证实[1],对中晚期引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其近远期安全性尚未得到系统性研究证实,国内外学者对其用于晚期妊娠抱谨慎态度.本文对应用米非司酮引产的母血及胎儿脐血进行SCE观察,以探讨该药对胎儿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多种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多种代谢活动.因此,锌和人体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有关.锌缺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严重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功能.而过量补锌是否有毒副作用,文中从细胞遗传学角度,以SCE为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碘对体外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处理培养中的淋巴细胞,观察其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频率和微核率的变化,并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作显著性检验.结果培养液中碘剂量在2 μg/ml 时,SCE频率和微核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液中碘剂量在≥20 μg/ml 时,SCE 频率和微核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量的碘可以降低SCE频率和微核率,对遗传物质具有保护和抗突变作用;而20 μg/ml 以上的高剂量碘可显著增高SCE频率和微核率,对遗传物质具有程度不同的损伤作用.
为探讨低浓度环氧丙烷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对46名环氧丙烷作业工人和74名对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环氧丙烷接触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低浓度环氧丙烷具有细胞遗传学毒性,可导致DNA损伤.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长期作业对移居青年男性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驻守高原的某部官兵,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生成分析技术,对移居高原地区青年男性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组驻守高原前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41±0.03)和(0.49±0.03),与对照组的(0.43±0.06)和(0.53±0.0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0.60±0.05)和(0.76±0.07),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CE频率观察组驻守高原前为(6.25±1.24)/细胞,分布范围为(4.1~8.9)/细胞;对照组为(6.61±1.29)/细胞,分布范围在(4.2~8.7)/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SCE频率为(8.93±1.52)/细胞,分布范围为(4.9~10.6)/细胞,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对移居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长期在高原环境作业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和DNA 损伤,其详细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味中药合剂对诱变剂导致染色体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献血者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BLM)诱变组、中药合剂组和中药合剂抗诱变组.利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所有实验对象均于实验当日常规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将0.3 mL外周血接种于培养液中,37℃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72 h.收获细胞及制玻片后,姬姆萨染液染色.检测BLM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观察以人参、五加皮、甘草、猪苓4种中药的混合制剂作为染色体稳定剂的抗诱变作用.结果:BLM诱变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0.733±0.275)(b/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18±0.076)(P<0.01),BLM诱变组(0.733±0.275)与中药合剂抗诱变组(0.566±0.761)比较b/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LM导致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断裂率明显增高,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种中药合剂可以明显抑制BLM诱发的染色体断裂,提示此人参合剂可以作为染色体稳定剂,能够提高机体基因组稳定性.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是反映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性的敏感指标,SCE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和敏感的遗传学指标,它在诱变和肿瘤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此外,SCE技术为深入研究染色体分子结构、DNA复制、损伤和修复、染色体畸变和细胞周期等重要的基础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目的 探讨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有无细胞遗传毒性.方法 分别用烟煤、无烟煤、褐煤粉尘及其与苯并[a]芘混合物的二甲基亚砜混悬液,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试验分为加与不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2部分.将三种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各分为500 μg/皿、50 μg/皿和5 μg/皿3个剂量组并各设三个平行样;设生理盐水(NS)为阴性对照;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对照;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全部标本37 ℃培养72 h后制成染色体标本玻片,油镜下观察、计数细胞第二增殖周期分裂相的染色单体交换频率.结果 3种煤尘在加和不加S9时均不能使SCE频率升高.苯并[a]芘在不加S9时无诱变作用,加入S9后可使SCE频率显著高于DMSO组(P<0.05).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胺均使SCE频率显著升高(P<0.05).三种煤尘与苯并[a]芘的混合物加入S9后,其SCE频率显著高于DMSO组(P<0.05),但与加入S9的苯并[a]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煤尘及其苯并[a]芘混合物均未见细胞遗传毒性作用.
目的 探讨被动吸烟对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影响规律.方法 创造被动吸烟的模型环境,设立对照组,对昆明小鼠分别染毒 9、18、27 d 后观察,采集其骨髓细胞,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标本并检测其SCE率.结果 染毒 9 d 的 SCE 值(6.894±0.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SCE 值(5.871±0.15)(P<0.05),18 d 和 27 d 的 SCE 值分别为(7.77±0.28、8.29 5±0.38)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被动吸烟环境对小鼠的 SCE 率有一定影响.
[目的]观察金属离子和离子络合剂对博莱霉素(BLM)作用淋巴细胞SCE的影响.[方法]在含有一定量BLM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物中注入一定量的金属离子或离子络合剂,统计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终浓度为0.5mmol/L和1.0mmol.L的Fe2+、终浓度为2.0mmol/L和4.0mmol/L的Mg2+在BLM切割DNA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终浓度为2.0mmol/L的Fe2+则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同为2.5mmol/L的EDTA和枸橼酸钠则有明显的拮抗作用(P<0.05).[结论]一定量的Fe2+和Mg2+的存在对于BLM切割DNA的过程是必需的.
目的: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对育龄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早孕绒毛组织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育龄妇女各30例,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按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检测方法及微核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SCE数及微核数;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各20例,采用绒毛直接制备法对其绒毛细胞微核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 VDT作业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为6.8917±1.6846/细胞,对照组为6.4650±1.5194/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2) VDT作业妇女外周淋巴细胞微核率为(4.0667±0.8066)‰,与对照组的(3.6833±0.825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 VDT作业孕妇绒毛微核率为(1.0504±0.6262)‰,高于对照组的(0.6253±0.509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DT产生的电磁辐射对VDT操作者本身DNA的损伤不明显,但可能引起VDT作业妇女子代胚胎组织DNA的损伤。能否导致VDT作业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在小儿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CE技术检测40例不同时期AL患儿,包括初发组20例(其中检测外周血、骨髓各10例),部分缓解(PR)组10例检测骨髓,完全缓解(CR)组10例检测骨髓.另选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外周血.骨髓和外周血采用SCE技术制作标本,每例分析40个中期分裂相,计数SCE频率.结果 初发组骨髓和外周血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a>0.05),初发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SCE频率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初发组和PR组比较,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a>0.05),初发组与CR组比较,SCE频率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PR组和CR组比较,SCE频率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SCE频率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SCE在小儿 AL中可用来进行协助诊断.
目的 研究经口摄入超量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影响及对精原细胞的致突毒性.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经口自由喂食焦亚硫酸钠,剂量分别为1%和1‰,连续10 d,后分别处死小鼠进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实验,判断生殖细胞致突毒性.行超薄切片法透射电镜观察睾丸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精原细胞SCE频率显著增高(P<0.05).电镜下生精细胞排列出现紊乱;细胞器变性多见.结论 经口摄入超量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具有毒性损伤,并对雄性小鼠精原细胞具有致突性.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方法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染色体的影响.方法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0例按光疗方式分为A、B组(单面蓝光组20例、单面白光组20例),分别测定光疗前、光疗1~4 d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值.结果 1.A组治疗4 d(累积48 h)后分别与光疗前、光疗1~3 d SCE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光疗3 d内(累积36 h内)SCE水平与光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B组治疗后SCE变化较大,治疗1 d(累积12 h)后SCE即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SCE水平随照射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3.治疗1 d后,B组SCE水平即高于A组.结论单面白光照射治疗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染色体的影响较单面蓝光照射治疗的影响大.
目的:系统研究何首乌的抗诱变作用及剂量效应.方法: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MN)实验和染色体畸变(CA)实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MN)实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染色体畸变(CA)实验等5种测试系统,研究何首乌的抗诱变作用.每个实验中,分别设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何首乌高剂量组、何首乌中剂量组和何首乌低剂量组.制备出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标本后,在光镜下观察、计数.结果:与阳性(CPP)组比较,小鼠骨髓细胞MN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骨髓细胞CA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阳性(MMC)组比较,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对MMC诱发的SCE增高有明显地抑制作用(P<0.05或P<0.0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MN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对MMC诱导的MN率增高有明显地抑制作用(P<0.01);CHO细胞CA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由MMC诱发的CHO染色体畸变率(P<0.01).结论:何首乌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实验均表现出抗诱变活性.
目的 系统研究绞股蓝抗诱变作用及剂量效应.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试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绞股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的抗诱变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绞股蓝低、中、高剂量组对2,7-AF诱发的TA98回变菌落数增加效应均表现出抑制作用,高剂量组作用十分显著(P<0.01),抑制率达到58.0%;对NaN3诱发的TA100回变菌落增加效应,绞股蓝中、高剂量组也具有抗诱变作用,高剂量组作用显著(P<0.01),抑制率为47.2%.绞股蓝中、高剂量组能抑制由MMC诱发,淋巴细胞SCE率的增高(P<0.05);绞股蓝三个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由MMC诱发人淋巴细胞MN率的增高,中、高剂量组效果十分明显(P<0.01).绞股蓝三个剂量组均能降低由MMC诱发的CHO染色体畸变率,各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且中、高剂量组作用显著(P<0.01),高剂量组抑制率达到49.15%.结论 绞股蓝在遗传毒理学的体外测试系统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诱变性.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染色体不稳定性.方法 取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常规培养、制片、GTG显带分析染色体畸变(CAR),Brdu法分化染色分析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微核(MN)、核仁组织形成区(NOR).结果 内膜癌组(21例)染色体结构畸变以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为:1、3、2、5、7、8号,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率分别为12.86%、6.1%,SCE频率、MN率、Ag-NOR分别为7.4±1.5次/细胞、(6.6±1.9)‰、7.1±1.6个/细胞,对照组(10例)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率分别为3.4%、O.4%,SCE频率、MN率、Ag-NOR分别为4.8±0.6次/细胞、(2.0±0.9)‰、4.9±1.1个/细胞,内膜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率增高.
目的 探讨双酚A(BPA)与壬基酚(NP)联合喂养对黄鳝周围血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的影响.方法 选23~30 g健康黄鳝24条,随机分为4组,用BPA与NP联合喂养.低、中、高剂量组喂养池浓度(均为mg/L)分别为BPA 10+NP 5、BPA 50+NP25、BPA 250+NP 125;另设自来水为阴性对照组.连续喂养20 d后取黄鳝周围血细胞,进行常规SCE检测.结果 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组黄鳝周围血细胞各组SCE率(SCE/细胞)分别为:(4.53±1.36)、(5.06±1.39)、(7.87±1.59)、(14.37±2.15),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仅中、高剂量组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PA与NP联合喂养可诱发黄鳝周围血细胞SCE率升高.
用微核(MN)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及精子畸形试验探讨芦笋汁对环磷酰胺(CP)致突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芦笋汁对小鼠骨髓细胞MN、SCE及精子畸形无明显影响,但一定剂量芦笋汁可使CP诱发的MN率降低、SCE减少、精子畸形率下降、均有剂量-效应关系和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