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联合药敏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化疗对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包括初治结核6例,复治结核15例.21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灶特点接受不同方式手术治疗,术后参照既往抗结核化疗史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耐药表型,回顾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变化及实验室指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疾病转归.结果 复治结核既往化疗平均持续(19.3±15.8)个月(7~49个月).19例接受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1例于术后2个月内固定失效,有4例术后局部复发;2例接受的是CT引导下置管灌洗术.术后个体化化疗平均持续1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例伴后凸畸形者术后均得到良好矫正,但其中1例伴后凸畸形者因术后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明显丢失.18例最终临床治愈,3例仍在接受化疗.结论 基于药敏试验的化疗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尽早治愈耐多药脊柱结核,解决严重并发症,并避免耐多药菌株的播散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
目的 观察踝关节清理术治疗早期和中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采用踝关节清理术治疗的22例Ⅱ度、Ⅲ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5.6±7.5)岁(30~60岁).22例患者均有踝关节创伤史.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分别对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0±6.2)个月(12~31个月).末次随访时22例患者踝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踝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行走步态均正常.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52.6±8.3)分和(89.3±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5.8±1.6)分和(1.0±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1例,满意率90.9%.结论 应用踝关节清理术治疗早中期踝关节骨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小趾囊炎(又称小趾内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病,自1997年起,我们采用第5跖骨头颈下斜行截骨矫形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趾囊炎39例(65趾),现报告如下.
目的:评价经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男16例,女35例;年龄8~17岁,平均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中行前路松解、植骨,阻滞椎间盘平均2.4个.联合后路椎弓根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57%,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0%;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71%,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及其他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松解安全、有效,联合后路相适应内固定系统矫形、植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随着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因矫形应力点分散,把持力强,脊柱畸形矫正强度较以前Harrington器械平面矫形有明显增加,但脊髓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术中脊髓监护受到重视.本文就我院1996-2002年46例脊柱畸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的总结,了解其应用价值.
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30%~50%[1].1992年-2000年8月,手术治疗肘内翻畸形24例,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2年.轻度6足,中度20足,重度6足;术前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疼痛且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检查正常;手术前后对足的应力正位X线的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胫侧籽骨位置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矫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95.1%的患者对疗效感觉非常满意或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53.1±7.5)分提高到最终随访的(93.1±1.9)分(P<0.05);HVA由术前(33.4±7.8)°纠正到(11.9±3.6)°(P<0.05);IMA由术前(12.3±3.0)°提高到(6.3±1.9)°(P<0.05);胫侧籽骨位置由1.9改善致0.9 (P<0.05).结论: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正常的拇外翻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跖骨内收,仅利用单纯截骨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无须切断拇收肌.
随着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各类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但由于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柱,其解剖关系复杂,邻近有许多重要组织和器官,因此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少见,也不容忽视.
传统的皮内缝合方法是从切口一端经皮内缝至切口另一端,伤口愈合后再从一端将缝线抽出.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新的连续皮内缝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86例,男21例,女65例;年龄8~22岁,平均17.8岁.侧凸按Lenke分型,1型33例,2型10例,3型18例,4型5例,5型10例,6型10例.Risser征0~Ⅰ度5例,Ⅱ~Ⅲ度20例,Ⅳ~Ⅴ度61例.术前患者冠状位主侧凸Cobb角45°~85°,平均Cobb角60.35°,采用TSRH等钉棒系统进行全脊柱椎弓根螺钉三维矫形、融合固定技术.对手术后矫形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h,平均出血1 0130ml(800~2400ml),共置椎弓根螺钉924枚,术后平均Cobb角18.46°.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40个月.平均20.5个月.86例患者中,1例脊髓损伤;25枚螺钉偏位;2例神经根损伤;1例胸膜损伤;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躯体失平衡;1例交界性后凸;3例内固定松动;2例假关节形成;1例曲轴现象;2例平腰畸形.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有很多种并发症,正确的诊治方案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6岁和9岁.均采用分阶段手术治疗,术后在脊柱X线正、侧位片上,通过观察患儿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改善情况、冠状面Cobb角的改善情况、肩部平衡的改善情况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男一期手术后Cobb角从术前78°改善到术后40°,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6 cm;二期手术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5 cm,术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术后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2 cm;术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1 cm.患儿女一期手术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53°改善到术后11°、腰弯Cobb角改善到21°,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平衡,术后1年腰弯Cobb角增大到30°、冠状面出现失衡、C7铅垂线(C7 PL)至骶骨中垂线(CSVL)距离为8 cm;二期术后半年腰弯Cobb角改善到3°、C7 PL至CSVL距离改善为4 cm,术后1年腰弯Cobb角进一步改善到1°、C7 PL至CSVL距离改善到3 cm.2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性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可操作性强、风险小、临床疗效好.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36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冠状面骶骨倾斜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 34岁,平均13.5岁;均为腰椎畸形病例.分析比较其手术前后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SS)、Cobb角、锁骨角(CA)、顶椎至骶中线(CSVL)的垂直距离(Apex-CSVL)、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角(PT)等参数的改变,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SS、CA、LL、PI及PT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16.0、18.5、18.0、19.5,P值均>0.05);而手术后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48.5°改善为17.4°,平均Apex-CSVL由术前的3.2 cm改善为1.8 cm,平均SS由28.1°改善为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0、5.0,P值均<0.05).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多发生于腰椎畸形的病例中,LL和SS较正常减小,手术治疗能够改善其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
目的 了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需求.方法 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及自设的矫形术后健康需求问卷对104例AIS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A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其中生理机能得分为(72.07±12.95)分,正常人群得分为(90.62±15.40)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07,P<0.05).相关分析发现,术后时间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的得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4,0.302,0.277,0.363,0.318,0.417;P<0.05).患者术后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手术后参加体育运动的时机和活动类型,手术后是否有后遗症,以及脊柱侧弯是否影响高考体检高考填报志愿和结婚生子等方面.结论 本组A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患者的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术后运动、手术效果、日常生活学习影响等方面.
目的:观察自控静脉镇痛泵在骨科患者术后持续镇痛的效果.方法: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按目的抽样法进行抽样,以手术日期分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睡眠情况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四个时间点进行术后观察,经比较治疗组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睡眠时间延长,但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控静脉镇痛泵可有效缓解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同时存在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48例骨科手术随机分为自体血回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回收组主要输自体血,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库血;对照组全部采用库血,观察两组患者出、凝血情况,输库血的比例及不良反应.结果:自体血回收组用库血比例、库血用量明显降低,术后Hct与Hb恢复比对照组快,不影响术后凝血功能,无输血反应.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是骨科手术中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其并发症.
我科2006-05/2007-10采用微创固定术矫治漏斗胸1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4~21(平均10.4)岁.均为手术适应证.根据漏斗指数(FI)[1]将胸骨凹陷程度分为重度(FI>0.3)6例,中度(FI 0.2~0.3)8例.轻度(FI<0.2)2例.
笔者于2007-04-2010-12参与护理小儿漏斗胸行NUSS手术治疗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7-04-2010-12对15例男患儿、2例女患儿施行了漏斗胸NUSS手术.患儿年龄4~11岁,均为对称性凹陷,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目的 总结骨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62例骨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 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的患者较传统术后止痛效果好,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外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是一种有效、实用、简单的止痛方法.
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是一种新开展的技术,不仅减轻了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效果.因此,做好使用镇痛前的宣教和术后护理对有效止疼,降低患者的疼痛,是非常重要的.我院2005-01/2006-01为521例各种骨科患者术后安置一次性微量麻醉镇痛泵,并发腓总神经损伤5例,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骨科血友病甲(haemophilia A,HA)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例HA在替代疗法支持下进行的骨科手术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例1随访3 a,左膝关节功能良好,无感染、关节内出血、假体松动等现象;例2术后第8天出血被控制,随访2.5 a,无再出血.结论:经充分准备,HA患者的骨科手术是可行的.
对下颌前突矫治后复发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12岁.2001-07因兜齿、前牙不能切断食物就诊.否认有家族史及正畸治疗史,营养发育状况良好,口腔卫生一般.有不良舌习惯和不良吞咽习惯.临床检查:正面观左右对称,面中1/3略显凹陷,侧面观下颌前凸,骨性Ⅲ类侧面型.
围手术期护理是指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诊治过程对患者的护理[1].先天性复拇指畸形不宜过早矫治,除浮动拇指可以早期切除外,其他复拇指宜在学龄前矫治,个别待发育终止时矫治[2].由于小儿年龄小,对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的陌生、恐惧,以及各种治疗带来的痛苦,导致小儿不能配合治疗与手术,所以应术前多与患儿沟通,建立友好与信任的关系.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ET)导致死亡.据报道,骨科术后发生率为10%~63%[1].现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探讨护理对策.
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人类生命每天正常活动的周期是大约7~8 h的睡眠与大约16~17 h的清醒相交替.良好的睡眠能促进机体康复和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旺盛.若患者睡眠减少可以造成部分免疫球蛋白、补体和部分T细胞亚群有下降趋势[1],睡眠差可致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感染发生率上升[2].影响组织的生长与修复,妨碍伤口及骨折愈合,延长住院时间,最终影响患者康复.骨科住院患者由于疼痛、惧怕手术、担心预后、肢体制动如牵引、石膏的影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为了提高骨科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将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18例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1例,年龄10~24岁,平均17岁,胸腰段侧凸10例,腰段侧凸7例.上胸段侧凸1例,均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时间最长40 d,最短18 d,平均住院20.3 d,18例治愈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对骨科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术后患者失眠特别是术后72 h以内,失眠率达92%以上.术后患者机体比较虚弱,若睡眠不足则使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机体的恢复及手术效果[1].现将患者术后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原因,分别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如下总结.1 失眠原因1.1 术后疼痛 术后刀口疼痛是影响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机体损伤、肿胀严重,疼痛更剧烈,影响睡眠.
报告了6例胸腔镜下漏斗胸矫形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宣教,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监测,能够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6例手术均获成功,效果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toral hip arthroplasty)已越来越被世界广泛应用,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矫形外科手术之一,其成功率也较高,这一技术的应用旨在减少疼痛、恢复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对于退变性疾病(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外伤(如股骨颈骨折、创伤性髋关节炎)等病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技术成熟、效果确实.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随着生长棒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回顾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程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 Lenk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 Lenke1型 AIS 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 Cobb’s 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主胸弯角度平均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至(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 AIS 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