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0年代,一些毒理学家和环境卫生专家就关注到卤族化合物引起人体健康效应的问题.随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落叶化学毒剂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一些污染事故的发生,卤族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四氯联苯对二口恶口英(TCDD)是研究得较多的一种卤族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在60和70年代,研究者常把该化合物作为一种"分子探针"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某些亚型的诱导剂[2].当初,在研究TCDD的毒性及诱导CYP450的机理时,最重要的突破是在哺乳类动物体内发现了芳香烃类化合物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Poland 等[3]一系列的研究充分证明了此受体在TCDD毒作用效应中起的作用.随着对AHR分子特征及功能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以TCDD为代表的卤族多环芳香烃化合物毒性、作用途径及机理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4].本综述主要从AHR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种族差异等方面叙述此受体研究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