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硅又叫晶体闸流管,简称晶闸管,是一种能用作强电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从功能上讲,它是一种可控的导电开关,在某些场合可以取代频繁通断的接触器和继电器.又由于它能在弱电信号的作用下,可靠地控制强电系统的各种电路,所以在医疗电子仪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控硅分为两种类型:单向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单向可控硅是一个由三个PN结串联而成的四层三端器件,双向可控硅是一个五层的三端器件.双向可控硅比单向可控硅的触发方式更加灵活.可控硅的参数很多,但电路设计时一般都留有较大的余量p[1],如果不是要求很高的话(仅仅判断可控硅的质量好坏与触发能力,这一点在维修中很重要),可以采用直观测试法.
目的 观察Test-Bolus法和Bolus-Tracking法两种扫描触发方式对MS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68例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检查,根据扫描前预注射实验时的肺动脉监测峰值分为A组(≥150 HU)和B组(<150 HU),随机以Test-Bolus和Bolus-Tracking两种触发方法完成扫描;分析评估A、B两组中不同触发方式获得的CTPA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右肺下叶基底动脉及同一层面伴行肺静脉密度的差值.结果 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质量优于Bolus-Tracking法(F=40.05,P<0.01),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质量优于Test-Bolus法(F=67.84,P<0.01).A组中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的成像密度差值高于Bolus-Tracking法(t=10.59,P<0.01),B组中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的成像密度差值高于Test-Bolus法(t=3.41,P<0.01).结论 对于小剂量预注射肺动脉监测峰值<150 HU的患者,采用Bolus-Tracking法触发扫描能增加成像成功率和提高图像质量;而对于监测峰值>150 HU者,采用Test-Bolus法则能更为合理.
一、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产生的背景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患者氧合、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时间保证.传统通气模式大部分为压力或流量的触发,但这些触发方式会因漏气[1]、触发灵敏度设置不当[2]及需克服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3]等问题,导致延迟触发和(或)误触发,此外,传统模式的呼吸时相转换多由时间切换和(或)流速切换,但二者均不能如实反映患者需求,更易增加患者呼吸肌做功,造成呼吸肌疲劳,从而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急需新的通气模式改变这种情况.
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 s和前30 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CS-2012A为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主要用于治疗尿路系结石 [1].其主要部件--电磁式入射聚焦冲击波发生器聚焦效果好,性能稳定可靠.该机采用同旋式B超定位技术,对结石进行正交双向定位,以确保结石定位的迅速和准确.冲击波触发方式有4种,即手动、自动、呼吸、心电.若患者治疗时发生结石随呼吸漂移出焦区时,可采用呼吸触发方式,以实时跟踪结石,缩短治疗时间,保证碎石效果.对心脏病危重患者,可采用心电触发方式,利用心电R波控制冲击波的触发,使心脏病患者接受治疗时更安全.
阐述了机械通气触发方式,并对压力触发方式和流量触发方式进行技术分析.指出PEEPi对机体的影响,是导致两种触发方式下吸气时间和呼吸功在量值上有显著差异的原因.
在机械通气中,触发呼吸一般通过两种触发方式实现,一是流量触发,另一种是压力触发,相对而言,流量触发更为敏感,患者的吸气负荷更少[1~4].我们发现一些心脏外科病人术后行流量触发机械通气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引起胸腔内压力的改变,进而触发呼吸机的压力支持.此类异常触发现象已有许多报道,但并没有解释其发生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心脏收缩程度和自主触发频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怀疑这种心源性触发现象在临床上要比想象中更常见.
调节触发灵敏度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患者的吸气努力,降低呼吸功,防止人-机对抗.可选用流速触发或压力触发,高档呼吸机上同时配有这两种装置.触发压力灵敏度反映了患者自主吸气触发呼吸机做功大小.压力触发方式可分为:气控Ⅰ型、气/流体逻辑控制、压力传感器控制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