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将间苯三酚注射液实施在急诊老年痉挛性腹痛患者临床治疗中,观察和评估临床疗效.方法:此文予以统计的数据源自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本医院收入治疗的70例急诊老年痉挛性腹痛患者,依据硬币法实施分组,一组收入35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开展于对照组,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开展于试验组,观察和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总计算率、药物不良反应总计算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总计算率(97.14%)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对应计算数值(77.14%)更高,P<0.05,出现组间相关指标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总计算率(2.86%)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对应计算数值(17.14%)更低,P<0.05,出现组间相关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老年痉挛性腹痛患者实施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呈现较佳临床疗效.
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健康问题,该菌属包括4个种: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以及宋内氏志贺菌,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腹泻、痢疾性黏液脓血便、痉挛性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等,甚至危及生命[1-3].该菌属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泰国、越南等;而发达国家较少见,其感染发病的患者50%是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旅行患者[4].因此,目前志贺菌研究工作大多在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1,5].以下就志贺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孩子有时会突然肚子痛,痛的时候表情呈痛苦状,甚至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可是,过不了多时,孩子的肚子又不痛了,孩子又玩笑如常.如此几次,有的家长甚至怀疑孩子是否在装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腹痛在小儿是常见的,多发的,尤其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在临床上,这种小儿腹痛被称为“痉挛性腹痛”,或叫“肠痉挛”,又称“肠绞痛”.
药物流产以其方便、痛苦小、副作用少的优点在临床广泛运用.但是,有的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引起难以忍受的痉挛性腹痛,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从1998年起试用针刺疗法对药物流产引起的痉挛性腹痛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胃炎伴痉挛性腹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给予间苯三酚治疗,观察组54例,联合硫酸镁治疗,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30分钟后NRS、缓解时间、显效率分别为2.9±2.6分、28.3±21.8分钟、81.48%优于对照组3.4±2.0分、38.1±18.9分钟、69.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疗效较单纯应用间苯三酚更显著,且安全可靠。
患者26岁,因放置宫内节育器(IUD)9个月,大便前腹痛10余天,X线透视IUD位子左侧盆壁于1999年9月27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1月(哺乳期3个月)放置IUD,术时感轻微下腹痛,持续7天未治疗自然缓解.此后病人时有左下腹痛,未诊治,未采取避孕措施未妊娠,大便无异常.入院前10余日感便前痉挛性腹痛,便后缓解,无腹泻及脓血便.
2000~2002年,我们对小儿肠痉挛性腹痛20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取神阙穴拔火罐治疗,疗效满意.
患者女,25岁,因突发剧烈腹痛来诊.查体:T 36.8℃,P 88次·min-1,R 22次·min-1,BP110/74mmHg,诊断为肠痉挛性腹痛.立即肌肉注射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10 mg,10 mim后,腹痛缓解离开医院,约20 min后又来复诊,全身皮肤出现皮疹,奇痒,以头部较多.查体:T 37℃,P 92次·min-1,R 22次·min-1,BP 110/40 mmHg,皮疹直径0.5 cm左右,最大的约1 cm,质硬.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晚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姑息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OX4)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多采用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 FOLFIRI)方案进行挽救化疗[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简称“我院”)2014年7月20日接诊的1例结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在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后出现痉挛性腹痛伴大汗淋漓、流泪等严重的急性胆碱能症状,现报告如下。
目的:评价间苯三酚治疗痉挛性腹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痉挛性腹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间苯三酚和山莨菪碱静脉滴注,观察用药1 h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间苯三酚组和山莨菪碱组有效率分别为81.3%,8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7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苯三酚治疗痉挛性腹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硝苯地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硝苯地平又名心痛定,属于心血管疾病用药,可用于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在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如弥漫性食管痉挛,放射性食管炎、胆绞痛、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胃肠痉挛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应用硝苯地平也都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观察评价屈他维林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纳入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44例,分别以屈他维林、东莨菪碱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8.2%高于对照组45.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0.8±0.2)h、腹痛明显缓解时间(0.4±0.1)h低于对照组(1.4±0.7)h、(0.7±0.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1例心动过速,观察组出现口干1例、乏力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他维林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疗效较好,起效速度快,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临床常用山莨菪碱取代阿托品对症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但其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仍较多,临床应用受限.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将外周抗胆碱药物丁溴东莨菪碱应用于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患者的治疗,并与山莨菪碱进行随机对比研究,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间苯三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优于常规治疗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片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56例,并与同期阿托品治疗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 观察和评价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屈他维林治疗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7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44例)和对照组(126例),治疗组采用肌注注射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75 mg(溶于2 ml灭菌注射用水)和肌注注射用屈他维林针剂40~60 mg;对照组用哌替啶100 mg和阿托品0.5 mg联合肌肉注射,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血压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肾绞痛组:92.86%,胆绞痛组:93.75%)与对照组(肾绞痛组:75.61%,胆绞痛组:54.5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1.39%,对照组:3.17%,P>0.05).结论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屈他维林治疗痉挛性腹痛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值得在急诊中推广使用.
目的 探讨硫酸镁与间苯三酚联合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入选患者为我院急诊内科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间苯三酚注射液联合硫酸镁针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山莨菪碱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30 min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4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无效率,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疼痛缓解时间小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用药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病例】男,9岁。因皮肤粘膜黑色斑8年余,于1999年11月7日就诊。患儿出生后8个月,下唇粘膜即出现点状黑色斑,无不适,后渐增多,波及面部及手足皮肤,以口周为主。2岁时曾因腹痛、便血诊断为肠套叠,住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6岁时因腹痛、腹胀、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在本院以粘连性肠梗阻行保守治疗后缓解。7岁时因便血就诊,肛检发现直肠腔内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取其中两枚病理检查,报告为直肠腺瘤性息肉。家族史中其父亲及祖父均有腹痛、便血史,当地医院疹为痔疮。其母亲及妹妹健康,无类似病史。查体:体重22 kg,身高126 cm,发育营养欠佳。皮肤较黑。唇周、双眼周、双食指端、双拇趾端掌面皮肤和上、下唇粘膜、双颊粘膜散在点状黑色素沉着斑,分布对称,不高出皮肤粘膜。轻度杵状指(趾)。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结肠多发性息肉。诊断为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该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色素沉着、胃肠多发性息肉和阳性家族史。文献报道,息肉多发于小肠,占90%以上,极少数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1]。患者常因多发性肠息肉的并发症而就诊,如痉挛性腹痛、便血等。痉挛性腹痛多为肠套叠引起。本征恶变倾向虽低,但应一生随诊。本例曾孤立地诊断处理肠套叠,没有把肠道的病变与色素沉着联系起来。提示对小儿腹痛、便血、肠套叠及多发肠息肉者,应重视皮肤、粘膜色素斑的检查及阳性家族史,防止本综合征漏诊、误诊。
目的:观察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医院治疗的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诊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治疗,治疗组予以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腹痛消失时间、用药时间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治疗满意度,并观察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腹痛消失时间和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8水平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IL-8水平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安全性高.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P<0.05);治疗前,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0 min、1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5.64%(P<0.05).结论 针对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实施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山莨菪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 急性胃肠炎痉挛性疼痛患者采用间苯三酚与依替米星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夏天喝啤酒除了会引起痛风外,还会对胃肠、心脏、肝脏及肾脏造成不良影响.急性肠胃炎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啤酒会冲淡胃液,使胃肠酸性环境受到破坏,降低消化道免疫力,容易感染病原菌,引发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等肠道传染病;同时因增强了胃肠道的蠕动速度,加快食物的排泄,易出现腹胀、腹泻.喝冰镇啤酒危害更大,冰镇啤酒的温度较人体温度低20℃~30℃,大量饮用会使胃肠道的温度急速下降,出现痉挛性腹痛和腹泻,严重的会造成胃肠出血.
目的:观察间苯三酚在治疗内科急性痉挛性腹痛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8例在我院急诊科首诊为内科急性痉挛性腹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间苯三酚8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或山莨菪碱1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记录2组患者腹痛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2组比较疗效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0例(P<0.01)。结论间苯三酚治疗内科急性痉挛性腹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
目的:观察间苯三酚注射液在治疗痉挛性腹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急诊科纳入的病例160例为研究对象,平均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间苯三酚治疗,对照组采用同等水平的山莨菪碱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腹部疼痛状况均有好转,但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注射液对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对控制痉挛性腹痛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目的:探讨使用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为单药组患者使用间苯三酚进行治疗.为联合组患者使用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单药组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患者,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单药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腹痛的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目的:观察和评价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Vit K,治疗痉挛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108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注射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75 mg(溶于2 ml灭菌注射用水)和肌内注射用Vit K3 16 mg;对照组用哌替啶100 mg和阿托品0.5 mg联合肌内注射,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血压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Vit K3治疗痉挛性腹痛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急诊中推广使用.
患者男,60岁.半年前突发腹痛、腹泻,并伴有里急后重和少量脓血便.曾按痢疾治疗无效.近1周因出现痉挛性腹痛而急诊入院.查体:胸腹未发现异常.肛诊:距肛门75cm处触及一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硬韧,界限不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大便检查: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10~15个;钡剂灌肠:见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有不规则的环形狭窄粘膜破坏,病变长约3.5cm,降结肠中下部和乙状结肠上部见有长约24cm的肠腔变细,袋形消失,边缘呈锯齿状,粘膜纹紊乱.两段病变之间肠管扩张.X线诊断:直肠结肠癌.手术与病理所见:直肠肿块表面有1.5cm×4.5cm的大溃疡,周边有结节状隆起,致肠腔狭窄;直肠浆膜面完整.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区有约26cm长一段肠管浆膜面呈粉红色,切面见肠壁增厚,粘膜面有多发的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癌肿与炎性病变之间肠管正常.病理诊断: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观察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间苯三酚治疗,观察组给予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腹痛缓解时间,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孕妇痉挛性腹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孕妇痉挛性腹痛病例共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观察组以静滴间苯三酚120mg.对照组静滴山莨菪碱10mg.观察止痛效果、复发率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苯三酚治疗孕妇痉挛性腹痛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