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髂骨与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下颌骨节段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血管化组)15例以及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非血管化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后1、2、4个月应用显微CT观察患者骨质骨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非血管化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53.33%、Ⅱ期愈合率为40.00%,非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46.67%、Ⅱ期愈合率为40.00%,两组愈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植骨吸收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术后1个月、2个月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优于非血管化组(P<0.05),而术后4个月,非血管化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与血管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对患者的创伤少、修复效果理想、操作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及移植骨吸收,需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