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在胃脘痛治疗方面重视从肝治胃,强调刚柔相济,注重在气在血,提出柔润和血通络,用于久痛入络者,总体用药轻灵醇正,不泥于经方,变化灵活,较早的使用虫类药治疗胃脘痛.深入探讨叶天士治疗胃痛的用药特点,对于指导现代临床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儿童阶段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相较于成人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儿科用药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同时,儿童用药过程中,独立的包装与剂型相对较少,很多药品缺少儿童用药的详尽说明,多是根据成人用药量进行折算,这无疑给儿童的用药安全构成很大隐患.为此,结合实践对儿科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合理用药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减少和避免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根据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力学特点、药效学特点和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合理选用药物、慎重选用最佳用药剂量,掌握好用药最佳时间,注意给药方法、用药后的副作用,并注意治疗时不可依赖药物、积极开展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目的:分析帕金森综合征(PDS)患者的并发症特征及临床用药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HIS(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收录的PDS患者120例,分析其并发症特征及临床用药特点.结果:PDS合并疾病中脑梗死占比最高,为28.3%,其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使用频率前10类中药中41.6%为活血化瘀类,10.8%为通便药,9.2%为清热解毒剂;使用频率前10种中药中蛇毒巴曲酶注射液占10.0%,银杏叶提取物占8.3%,复方芦荟胶囊占7.5%;使用频率前10种西药中多巴丝肼占8.3%,阿司匹林占6.7%,维生素占5.0%.结论:PDS患者的并发症多比较严重,需主动积极治疗,关注血管性因素,可中西医结合治疗,确保效果最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疾患.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乏力,上腹部疼痛、胀满,后期可见营养不良、贫血、齿龈萎缩等,其病程长,不易治愈,部分可转变为胃癌,所以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由于本病以慢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所以概括于中医的胃痛范畴.现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及用药特点概述如下.
孔志凤主任为辽宁省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从医30余载,医理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一些顽疾的治疗有自身用药特点,我跟随孔老临证,受益匪浅.现将经验体会整理如下.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防范意识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加强护士与药品的管理,根据病区的用药特点制定给药原则.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观念,重视输液瓶套的消毒与处理,落实输液过程薄弱环节的监督,严防交叉感染.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较薄,透皮吸收快而多,经皮肤给药或黏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可迅速发挥药效,也要注意有些药物局部应用过多即可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监护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的必要性围手术期用药特点是以抗菌药物使用为主,药物选择和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病情转归及药费支出,因此监护患者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成为必然.
近年来由于用药引起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在老年群体中不规范用药现象非常普遍.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和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很多人都患有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长期用药,在老年患者中,有不少人用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人不就医,擅自服药为安全用药留下隐患,常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几种中药静脉给药,在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医学方面中,对治疗冠心病及心绞痛中的用药特点及用药规律.
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中药利用研究几乎是空白.笔者对我院用药情况和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资料与方法笔者独立编制了"中药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该软件对我院中药房1999年7月~2000年4月的所有门诊及住院处方进行分类统计(不含中成药和医院协定处方).所有处方根据我院用药情况分为中药饮片(自煎)和中药颗粒(冲服).计算了每张处方的平均价格,列出了所有处方中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处方等.对药典品种和非药典品种进行分类统计.
<张聿青医案>主要学术特点是突出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思想,颇具临床指导意义.肝气挟痰说则是张氏重视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体现,是全书理法分明、辨证精到、施治圆活、药简效捷的集中代表.深入探讨肝气挟痰说及其用药特点,对掌握辨证论治规律、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学术思想、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 ;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聂惠民教授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教师.聂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阅历,尤其是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诊于聂教授,现对其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作一初探,以飨读者.
目的 总结姜良铎教授对于老年感染相关发热性疾病特殊性的认识,以及治疗中的用药特点及辨证思路.方法 收集姜良铎教授门诊治疗老年发热性疾病处方,对其药物品种、类别及药物配伍联系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处方477张,使用中药18类211种,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多于补虚药,但补虚药的使用种类多于清热药.结论 姜良铎教授治疗老年热病用药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体现了泻实为主、补虚为辅的用药特点,切合老年热病具有本虚的内伤基础的病机特点.
国医大师柴嵩岩临证用药强调因年龄而异.其主张"二七""肾生最先""肾足最迟",此期治法以复其阴阳平衡为要,勿过用温补之品以免耗伤阴血,勿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克伐肾气; "三七""四七"治法强调阴血肾气之保护,选用无凝滞之品补而不滞,选用健脾之品助气血化生,选用补肺阴之品以启肾阴.慎用破血行血、辛温耗散以及苦寒、兴阳之品; "六七""七七""肾衰最早""肾最需护",补肾、泻心火、疏肝养肝诸法同施.
中医古代典籍中有大量记载黄疸的诊疗经验,而其中黄疸治法颇具特色,本文从黄疸治疗八法为切入点,对古代中医文献治疗黄疸经验作简要概括,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方剂从理法方药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使黄疸治疗方法思路清晰、选方准确、用药精练,给临床治疗以借鉴和指导作用.
<武威汉简>(以下简称<汉简>)是迄今所发现较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也是我们研究东汉早期汉代医药史最珍贵的资料和依据,综合全篇<汉简>,虽有残缺、脱漏,但其涉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寓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给吾等后辈以深刻启示,笔者从继承和弘扬出发,兹就<汉简>用药特点略析如下,以探微赜.
通过对近五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中临床使用的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用药特点及分期用药特点,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亦可累及脏腑、神经、血管等系统.RA在中医学中没有对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尪痹"、"痹病"等范畴,在中医文献中也有"鹤膝风"、"痛风"、"历节"、"白虎历节风"等病名类似.本文在我科承担青岛市卫生局科技支撑项目"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2010年10月l日至2012年1月1日期间就诊于我科门诊及病房的656名RA患者所用的9518首中药方剂进行相关统计,就其用药特点分析如下.
目的 通过对我院月经失调中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我院月经失调中药处方用药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480张2015年月经失调中药处方,利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月经失调中药处方中,补血药、活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用药频次较高,补气健脾用药相对较少.调查发现,中年妇女月经失调病人较多,病人用药天数在一定范围内与年龄成正比,另外,处方临床诊断失于笼统.结论 我院月经失调中药处方总体合理,但在临床诊断和辨证用药方面还存在需要规范改进的地方.
危亦林是我国元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危氏将五世家传的经验方,以"依按古方,参之家传"的方法,历时10年,编写成重要医学著作《世医得效方》.现整理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方剂 309 首,对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数据统计并加以整理,旨在分析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用药特点.
"内伤热中证"为东垣首倡,是以脾胃内伤为基础产生复杂的虚性发热病证;对其病机进行解析可知:"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升降失调"为病机关键,七情不安影响气机和气机失调蕴生湿热为病机重要组成;重用益气升阳药和喜用风药是东垣治疗脾胃病的两大用药特点;通过比较发现:东垣两大用药特点完全针对"内伤热中证"的病机解析,从而使两者互相论证了彼此的合理性.
薛己治病尤重脾胃,擅用补中益气汤补益元气,或升举阳气,且常与温补脾肾的六味丸、八味丸合用,朝夕分服或择时服药,形成了一套用药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张锡纯,其一生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览群书,言必《内经》,法必《伤寒》,研究药性以《本经》为主.其手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现钩其医案中的用药法如下.
肺痈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诊疗特点颇具特色,历代医家均有自己的临证心得,立足于“热”“痰”“瘀”三个方面阐述肺痈的病因病机,从古籍及现代中医学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寻求线索;治法上谈及经典治法与现代中医学者的临证经验;关于肺痈的用药特点主要阐述组方原则及特色药物的选用.现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总结肺痈的诊疗路径,以飧读者.
目的 探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外用药的理法方药经验.方法 建立外用方数据库.结果 外用方12首,其中有名有药的外用方只有11首,共用到药物68种,热性药35味,寒性药17味,平性药14味.解表药使用最多,以生葱、荆芥使用最频繁,各使用4次,白芷和土当归各用了3次.结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外用方剂的组方,药物的选择与炮制,外用药的剂型,以及依据伤情辨证选择外用诸方,外用药换药间隔时间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记载,有很强临床实用性.
冬季的特点是天是凉的,地下(如井里、或防空洞里)是热的。人体对应自然界的变化,肺为天,脾胃为地。故冬季应是肺寒、脾热(或脾实)之象。冬季用药的特点应该是外散表寒,内通里实(或泄里热)。
目的:探讨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部著作中涉及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吴鞠通治疗痢疾常用的药物有补益药如人参、甘草、炒白术等;清热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常用;理气药常用木香、陈皮、槟榔;补血药常用白芍、当归。结论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初起,祛邪为先;久痢分虚实,宜攻补兼施,固护正气为要;治疗痢疾还善于应用炭类药物及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