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临床肿瘤放射治疗中主要设备之一.临床应用上,用射线在水体模中的吸收剂量率来表示加速器产生的辐射强度;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中,用剂量监测系统来显示其辐射的输出,表示在一组规定条件下某点的吸收剂量,作为纽带建立剂量学基准及医学照射时患者所受吸收剂量之间的量值溯源关系.
电离辐射往往通过DNA损伤而诱发细胞突变和癌变。由Singh等改进和建立的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是一种检测哺乳动物单细胞DNA断裂的新技术[1,2]。作者应用SCGE检测了受γ射线照射后小鼠及从事X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DNAssb)的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及照射:雄性昆明系小鼠购自原苏州医学院动物部,6~7周龄,体重(20±2)g。用60Co外照射治疗机全身照射小鼠。球靶距70 cm,吸收剂量0.5和5.0 Gy,吸收剂量率为90.3 cGy*min-1。
近年来环境理化因子对人体和哺乳动物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低剂量化学因子诱导兴奋效应的研究已有系统资料[1],但对化学因子增强免疫的报道尚少。本文作者选择有机物(丝裂霉素C)和无机物(氯化镉)两种化学因子与电离辐射进行比较,用3H-TdR掺入法,观察3种因子对EL-4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以揭示低剂量理化因子的免疫增强效应机理。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胞培养:EL-4细胞由日本引进。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用RPMI-1640培养液(含10% FCS)调浓度为5×105个*ml-1,取180 μl加至96孔培养板中,4复孔,在37℃及体积分数为5%的CO2条件下预培养3 h。 2.照射条件:用国产X.S.S.250(FZ)型固定式X射线深部治疗机,电压200 kV,电流100 mA,滤板0.5 mm Cu,1.0 mm Al,靶细胞距分别为56 cm,247.3 cm,吸收剂量为50、75、100、200 mGy及0.5、1、2、4、6 Gy,吸收剂量率相应为12.5 mGy*min-1及0.287 Gy*min-1。
透明质酸(HA)是细胞间质的一种主要成分,虽然有文章认为[1],HA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放射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过程的一个标记,但对其变化的机理和其对后期纤维化的影响却不甚明了.本文作者观察了放射性间质性肺炎发病过程中HA的变化机理,并观察了不同分子量的HA片段对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DMEM培养基、小牛血清(FCS)及胰蛋白酶购于瑞典SVA公司.重组的PDGF-BB和TGF-β由瑞典Ludwig肿瘤研究所惠赠.3H标记的HA由奥地利Fraser博士惠赠.HAS1、HAS2、HAS3、HYAL1、HYAL2表达质粒以及不同片段的HA由瑞典Heldin博士惠赠.Ⅰ、Ⅲ型胶原蛋白探针由瑞典McWhirter博士惠赠.mRNA提取试剂盒(Maxer Message Maker)购自英国R&D公司.2.动物实验:选用体重为200 g的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和照射后2、4、6、8、10周组),每组3只.照射前,用100 μg/100 g体重的Dormicum(2.5 mg/ml)和Hypnorm(10 mg/ml)混合液进行腹腔麻醉,然后将动物仰卧置于平台上.采用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右胸,吸收剂量30 Gy,吸收剂量率0.91 Gy/min.照射部位距照射源15 cm,其他部位采用铅屏保护.对照组大鼠,除无照射外,亦进行同样处理.分别于照射后2、4、6、8和10周活杀大鼠并进行相应实验.
本文作者设计了由专业工厂承制的介入诊疗专用多功能X射线防护铅屏(简称介入铅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放射隔离保护区,防护范围大,无手术者受照裸区、不增加术者负重,不影响操作灵活性、防护效果可靠,弥补了现行穿戴法、吊屏法和普通铅屏法防护的不足.介入铅屏以设置的万向轮任意定位、滑动屏随床升降,铅吊帘封闭患躯周边透射区,铅玻璃窗随时观察患者颜面,辅设的无影照明灯、观片灯、内外对讲系统形成了多功能的特点,经4年多应用感到得心应手.市预防医学中心放射卫生科使用西安262厂生产的FJ-347(A)X、γ剂量仪检测,在距管球60cm处术者的头、胸、腹和膝4个部位的X射线个人吸收剂量率于置屏后平均减少98.22%,防护效果确实,特作如下介绍.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微剂量估算模式,评估靶细胞核对放射性药物的准确吸收剂量率.方法以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为例,运用冰冻切片光镜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小鼠尾静脉注射 99Tcm-MIBI 2 h后,肝脏内放射性药物在亚细胞水平分布情况,探索一种符合实际分布情况的数学模式来估算肝细胞核的微剂量率,并与医学内照射剂量(MIRD)估算方式比较,判断两种剂量率估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99Tcm-MIBI在肝脏亚细胞水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实际肝细胞核微剂量率数值与利用MIRD模式估算的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在 99Tcm标记药物非均匀分布情况下,本文作者所建立的微剂量率估算模型,可替代MIRD模式,较准确地估算微剂量率.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的剂量与并发症.方法 1999年5月至2005年10月对3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进行了全身放射治疗的预处理.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5.2±1.13)cGy/min,照射总剂量7~12 Gy,1次/d,共2 d.根据照射总量分为两组:高剂量组(≥10 Gy)139例和低剂量组(<10 Gy)173例.比较不同剂量组的毒、副作用、造血重建和植活率等.结果 高剂量组除胃肠反应和口腔炎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外,其他早期毒、副作用、造血重建和植活率等均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5 cGy/rmin吸收剂量率,照射总剂量7~12 Gy,1次/d,共2 d,肺中位剂量控制在7.5 Gy,是安全、有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全身照射预处理方案.
介绍伽玛刀剂量场测量分析及其验证系统,同时介绍若干关键技术,并结合自行开发的检测工具和分析软件,测量分析华源伽玛刀的剂量场参数,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目的探讨患者实际接受的剂量.方法用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率.结果不同的测算方法得出的吸收剂量率不一样.结论用水下5cm处吸收剂量为2Gy来计算吸收剂量率较准确.
目的:探讨放射源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肿瘤内照射治疗时,源的分布状态对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放射源PNINs在被外磁场靶向在肿瘤区域以均匀状态分布和直接瘤内注射以点源状态分布在肿瘤中心处时,两种不同分布状态的剂量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采取瘤内注射的方法使得PNINs以点源的形式作用在肿瘤中心的方式其最大作用距离为0.53 cm,其有效杀伤距离还会小于0.53 cm;若肿瘤若肿瘤半径大于0.53 cm则应该考虑采取用外磁场靶向的方法使得PNINs以平均分布于肿瘤整个区域的方式来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其比较结果为PNINs的临床运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