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生活故事故事之一:她来自安徽,和丈夫一起在京城靠收购废品为生.生完孩子后,脸上出现了黄褐斑,与别人不同的是,她的黄褐斑很大,几乎盖满了脸颊,颜色也比较重,原本有几分俊俏的她变得不愿意抬头看人了.在一块儿聚集打工的老乡们也笑称她"黑包公".
2011年11月底,"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突然在微博上红了,粉丝成千上万增长,已超过25万.于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注册微博只有两个月."女超人"是同事们送给于莺的称号,因为她精力充沛,又总能在医院的突发事件中"出奇制胜".在微博上,于莺描述了一个个医院趣事、生活故事,颠覆传统医生的严肃刻板形象.140个字,鲜活幽默,感染一大批粉丝.
看不出张先生已是60出头的老人了.张先生写过剧本,当过演员,现在潜心研究学问,著述颇丰,理论研究很有成绩.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仅气质儒雅,而且精神矍铄.张先生讲述了他的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镜头一:张先生推开家门,喜形于色,脸上泛着灿烂的光."准是喝酒了."妻子善解人意,"平时不爱喝酒的人,今儿这是怎么啦?一定有什么喜事?""喜事,喜事,天大的喜事."张先生斯斯文文的样子找不到了,一把揽过妻子在怀中,"你猜是什么喜事?我告诉你,我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好,好……"妻子笑得更是灿烂:"我说你行,你看,让我说着了不是?我老公的水平,我最了解."闻言,张先生更加兴奋,又从沙发上跃起,孩子般的手舞足蹈,抒发着感慨.丈夫为了研究付出了太多,该让他好好高兴高兴.妻子递给丈夫一杯水,微笑着.她知道,此时当一个好观众是只有自己才能享有的福分.
这里埋葬着可鲁,一只导盲犬,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可鲁的一生不算很长,却足以让人们牢牢地记住它.所有和可鲁打过交道的人,都把可鲁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它从来不是什么"小狗",它有名字,它是人们心中的"可鲁"、"小可"、"阿可".摄影师秋元良平发现了可鲁的传奇生活故事,并用镜头记录下来,成为了一本小书<再见了,可鲁>.
老年痴呆症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大多近期记忆严重受损,而远期记忆特别是与个人相关的还有所保留.生活故事疗法是在卫生保健服务中,让人们谈论其生活经历的一种传记方式[1],可促进个人思考,延缓记忆衰退[2].本文旨在探讨运用生活故事书(life story book,LSB)激发老年痴呆患者回忆经历、讲述故事,以遏制其认知障碍恶化的效果,进而为护理干预找寻简便可行的新途径.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是天赐的恩惠,龙应台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和两位孩子(安安和飞飞)的生活故事.1.等待让孩子慢慢来,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书中的小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学会等待,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学习技能,等待那些必然会到来的事情,为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慢慢来.家长总是要求我们安排加减法和识字的课程,他们觉得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来学知识的,对此,我会对照孩子的认知发展、在园表现、身心发展规律做简要分析,并说出超前识字和写字的危害.我们班上的留守儿童较多且大多由祖父母照顾,娇生惯养的后果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包办代替亦或是揠苗助长,渐渐蚕食了孩子自由探索、独立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甚至忽略了孩子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前在托班时有个男孩叫牛牛,每次吃饭都等老师来喂,原因是牛牛的奶奶嘱咐老师吃饭要老师喂,吃什么饭都要喂!敢问这样的孩子如何独自面对困难、怎样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