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高等数学》是我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是为医学生学习后续课打基础的一门基础课.由于是基础课,学时少,又由于后续课的需要,必须讲解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内容多,信息量大,加上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在大众化教育的现状下,学生接受度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笔者在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骨学实验课中,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将观察骨标本与观察活体结合,并要求学生学会在活体寻找触摸各骨的骨性标志,形成"书本理论-标本模型-活体观察"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后续课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为后续课和临床学科服务的.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一个很重要问题,也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人体解剖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本文仅就2002级高护专业1班和2班<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分别通过合授与分授两种方法观察对后续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以观察人体结构与功能使用后的客观效果,并做了详尽的分析,为尽早完善医学基础课在新形势下的教材和教法.使之更适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专业人才.提出了修改教材,改变现有教法的见议,供同仁参考.
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新课题.解剖学是一门比较古老的科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属于形态学范畴.而解剖学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知识,为后续课的学习莫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为了牢固的掌握知识,就应在实验课中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能力的成长确实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