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回顾<医学与哲学>走过的这20个春秋时,使我们想起著名的科学史家萨尔顿在他的著作<科学史与新人道主义>中说过的一段话:"要想使科学劳动人道化,唯一的办法是向它灌注一点历史精神,即崇尚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每当我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并不存在着同人文科学截然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同自然有关,又同人道有关”.(转引自J.D贝尔纳著<科学的社会功能>39页,商务印书馆)
《论自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哲学书籍,代表着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对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主流思想.本书经典的两版译本均出自商务印书馆.第一位中文译者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他将本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密尔关于“自由”的理解——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而不必向社会负责;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
臧玉洤教授1901年5月10日生于河北省完县,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先在中文系和外语系学习,然后转入哲学系毕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和清华大学心理系助教.
1932年11月1日,商务印书馆办的 《东方杂志》为纪念创 刊30周年,发起“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向全国各界著名人士遍发通启,就以下两个问题征询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通启发出四百余份,收到一百六十余封答案.有些完全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有些干脆就是一篇社会改良设计书,有些答案比较悲观,有些答案颇为有趣.八十年后读起来,仍饶有兴味.掩卷遐思,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慨.
茅盾自1 91 6年8月跨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在中国文坛驰骋65年.他不仅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文学运动的历史.
国记者、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在20世纪70年代初写作出版<光荣与梦想>一书,用新闻和媒体视角记述了1932年到1792年之间的美国历史的方方面面.这是一本老书了,但影响深远,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78年引入,仅作内部发行,1988年再版,才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