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已经就"中药究竟如何产生药理作用? "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知视角和研究方向,例如生态药理学(ecological pharmacology)、进化生态药理学(evolution ecological pharmacology)、系统发生药理学(phylogeny pharmacology)和中药化学生态学(chemical e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1 ],从这些新的认识视角和研究方向出发,我们认为,传统中医药学的中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和归经)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所阐明的中药药理作用,并不能仅用中药化学,尤其是中药次生代谢产物化学加以解释(据此,中药特有的药理学作用是因为其含有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所致),而是应该深入到中药与人体(动物)的生态和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关系及系统发生历程中去寻找其缘由和动因,中药药性和中药对人体(动物)特有的药理作用是其在长期的进化和系统发生历程中形成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蜱螨学(acarology)在欧州快速发展, 并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从昆虫学中正式分离成为独立学科. 1963 年第 1 届国际蜱学大会在美国召开, 第 11 届会议于 2002 年 9 月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 195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