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螨虫叮咬后,宝宝会感到皮肤瘙痒,继而出现皮疹.皮疹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风团等,呈红色,疏散分布,皮损的顶端常有虫子叮咬的痕迹.这是因为螨虫叮咬人体后,释放抗原或毒素引起炎症反应所致,称为螨虫皮炎.螨虫多在初夏至秋季繁殖,故螨虫皮炎有明显的季节性.
螨虫皮炎,指因螨类叮刺所致的皮炎.螨为肉眼刚能见的微小昆虫,种类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栖居动物及植物上.本病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各种农作物或其制品者、搬运工人及制粉工人等,有的因卧草席、稻草垫而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称"谷痒症"、"杂货症".常见的有蒲螨皮炎,皮损为水肿性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疹,伴有水疱或瘀斑,多发于躯干、颈项、上肢、腰部、奇痒难忍;革螨皮炎,本病多发于家禽饲养员,兽医及其他接触者,症状为水肿性丘疹或风团样疹,成批出现,好发于颈部,上胸和四肢等,自觉剧痒难忍.
职业性痒疹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由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的与职业性皮炎不同的具有特殊疹型和明显瘙痒感的皮肤疹.1病因及发病机理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螨类叮咬引起的皮肤损伤,通常称为螨虫皮炎或谷痒症.由于螨类常寄生在谷物或其他农作物、软体昆虫的幼虫身上,因此,本病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各种农作物或其制品的农民、仓库保管员、包装工、搬运工及制粉工人等.文献报道在某些厂矿企业中,由于作业环境不洁,导致螨虫孳生繁殖,亦可出现群体性发病.职业性痒疹为虫叮咬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改变,可引起丘疹性荨麻疹样病变.
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诊治了5例急性螨虫皮炎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均为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门诊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42~72岁.均为首次发病,病期12d至3个月.
夏天由于日照延长,天气炎热,人体通过皮肤的排泄增加,皮肤裸露增多,产生的皮肤问题也相应增加.如痱子、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螨虫皮炎等,这些皮肤病大多有瘙痒症状.夏天本来就是一个容易烦躁的季节,若患上这些皮肤病,更是让人不得安生.下面3招,能有效预防皮肤病的发生,让我们的皮肤安度夏天.
[目的]探讨农村家贮小麦与皮炎的关系,了解全县螨虫分布范围与螨虫皮炎发病情况,制订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措施. [方法]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将全县按海拔高度分为3层,每层随机抽取6个调查点,每点随机调查3户村民,现场调查接触小麦后是否发生皮炎,观察小麦贮存现场,并采样送检验室查找螨虫. [结果]该县共抽取19个调查点,采样54份,在6个调查点11份标本中检出虱状蒲螨,检出率20.37%.螨虫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部海拔1 700 m以下的川台河谷地带.调查54户村民中,有皮炎发生的16户,其中10户在家贮小麦中检出螨虫,调查点螨虫检出与家庭皮炎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住海拔在1700 m以下调查点村民皮炎罹患率68.06%,接触小麦后发生皮炎与小麦中螨虫分布范围趋于一致.[结论]螨虫与村民接触小麦后发生皮炎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通渭县农村家储小麦中存在大量虱状蒲螨寄生,查清了分布范围,提出了预防及贮粮灭螨的基本措施,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1病例 患者,女性,35岁,面部红斑7个月,伴低热,头痛,肌痛1个月.患者于七个月前面部发生红斑,主要在鼻背及颈部,当地考虑"螨虫皮炎"而外用过软膏,无疗效.1月前出现低热、畏寒、头痛、腰痛、四肢肌肉痛及手足水肿,考虑"SLE"而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具体药名不详.用药时症状曾改善,停药又加重.故来我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