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蚕蛹油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及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以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按血糖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蚕蛹油低、中、高剂量(4.5、6.0、7.5 mL/kg)组,二甲双胍(90 mg/kg)阳性对照组和业麻籽油(6.0 mL/kg)阳性对照组,另设对照组.各给药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每天测大鼠饮食量和饮水量1次,每周末测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4周后检测大鼠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以及小肠黏膜中的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的活性,并进行淀粉耐量检测.结果 蚕蛹油各给药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呈剂量相关性,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大鼠血糖水平与HK、PK、麦芽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P<0.0001).淀粉耐量检测显示,蚕蛹油各给药组大鼠血糖峰值和曲线下面积显著下降(P<0.05).结论 蚕蛹油剂量相关地抑制STZ诱导的大鼠血糖升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HK、PK活性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
目的 观察蚕蛹油对高脂大鼠模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并参考血脂水平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预防低剂量组,预防中剂量组,预防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治疗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月见草油),分别喂饲各种饲料.于第11周处死大鼠,检测肝脏的肝重指数和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结果 实验11周末,预防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肝重指数,肝脏TG、TC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蚕蛹油可通过调整脂质代谢,具有十分显著的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效果,优于月见草油.
目的 探讨蚕蛹油对庆大霉素引起大鼠肾脏伤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皮下注射庆大霉素100 mg·kg-1·d-1,并同时灌胃给予不同剂量蚕蛹油(0~8 ml·kg-1·d-1),连续7 d后,收集动物血液及肾脏组织,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EA)及肾脏中丙二醛(MDA)、羟自由基、过氧亚硝酸盐、超氧阴离子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UN、CREA及肾脏MDA、过氧亚硝酸盐、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NO含量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区域病变明显.给予蚕蛹油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蚕蛹油能够有效减轻血清BUN及CREA含量,减轻肾脏脂质过氧化,减少过氧亚硝酸盐,降低超氧阴离子及NO的生成(P<0.05).结论 蚕蛹油可有效保护大鼠庆大霉素诱发的肾脏伤害,其机制可能为降低氧化压力的产生,进而减缓肾脏的氧化性伤害.
目的:考察超声波技术提取蚕蛹油工艺各因素对蛹油提取率的影响.方法: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超声波提取为最佳提取方法,石油醚是最佳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固液比和超声波功率四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结论: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石油醚为萃取溶剂,在55℃下提取6 h,固液比为1:7,功率100W,提取率为29.67%.
目的研究筛选从蚕蛹油中提取α-亚麻酸的工艺路线,并对提取的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成分分析.方法采用酸水解法、碱水解法和皂化法等三种工艺方法,以新鲜蚕蛹为原料制备蚕蛹油,并用气相色谱仪对所得蚕蛹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三种工艺方法制备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26%、3.04%及5.51%,表明蚕蛹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37.53%,4.94%及30.24%.结论皂化法工艺提取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收率较高,且进一步分离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中α-亚麻酸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蚕蛹油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蚕蛹油的临床应用积累资料.方法: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30天,同时用蚕蛹油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进行4天的定位航行试验,测定逃避潜伏期;第5天进行空间搜索试验,测定其穿越平台次数;并比较了各组小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蚕蛹油6 ml/kg·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蚕蛹油6 ml/kg·d组与12 ml/kg·d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蚕蛹油12 ml/kg·d组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脑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结论:蚕蛹油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抑制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目的:研究蚕蛹油多烯脂肪酸对大鼠体内脂质代谢及多烯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方法:用高脂膳食喂养大鼠建立高脂模型,观察蚕蛹油(富含α-亚麻酸)对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TC、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肝脏中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蚕蛹油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TC及MDA含量,升高HDL-C/TC比值,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并增加大鼠体内EPA和DHA合成.结论:蚕蛹油可增加大鼠体内EPA和DHA的生成,并具有调整血脂、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目的]观察蚕蛹油的调节血脂作用.[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蚕蛹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雄性SD大鼠按血脂水平分为3个剂量蚕蛹油实验组(0.2g/kg.bw、0.6g/kg.bw、1.2 g/kg.bw)和高脂对照组,连续灌胃30 d,d 30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蚕蛹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占71.97%),其中α-亚麻酸占34.33%,油酸占31.11%.与实验前比较,实验结束时高脂对照组TC和T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脂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实验结束时1.2 g/kg.bw蚕蛹油组TG水平显著低于高脂对照组(P<0.05),0.6g/kg.bw蚕蛹油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高脂对照组(P<0.05).[结论]蚕蛹油具有辅助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
目的:观察蚕蛹油对高脂高糖诱发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蚕蛹油1.8mg/kg组,蚕蛹油3.6mg/kg组和阳性药罗格列酮4mg/kg组.在用高脂高糖乳剂造成脂肪性肝炎后,给药组大鼠分别灌服蚕蛹油或罗格列酮,连续4周,然后取血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取肝组织称重并计算肝重系数,同时测定肝组织中TC、TG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光镜检查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另外,采用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 mRNA表达.结果:脂肪性肝炎大鼠给予蚕蛹油1.8mg/kg和3.6mg/kg治疗4周后,对血中TC、TG、FFA和ALT含量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蚕蛹油3.6mg/kg组对肝组织中的TG含量也有降低作用,但未见对肝组织中T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蚕蛹油组的血清AST含量,以及肝重系数和肝中SOD活性未见有明显的改变,但蚕蛹油3.6mg/kg能明显增加大鼠肝组织中的GSH含量.光镜下可见,给予蚕蛹油治疗后的大鼠肝脏脂质空泡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炎性细胞的浸润则明显减少,尤以蚕蛹油3.6mg/kg组的作用更好.另外,RT-PCR实验结果显示,蚕蛹油能够明显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而同时增加PPARγmRNA表达.结论:蚕蛹油能治疗高脂高糖诱导的大鼠脂肪性肝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代谢,抗氧化,以及通过增加PPAR γ表达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表达有关.
目的:纯化蚕蛹油中α-亚麻酸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尿素包合法富集α-亚麻酸并用均匀设计法优化筛选其最佳工艺条件,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蚕蛹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尿素包合后,蚕蛹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由31.0%提高到58.3%;α-亚麻酸浓度在0.125~4.00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结论:尿素包合法能有效提高蚕蛹油中α-亚麻酸含量;气相色谱内标法用于测定蚕蛹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α-亚麻酸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