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EC】相关文献(2)
  • 上海市浦东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谱的建立和分析

    《职业与健康》 CSTPCD CA 2016年10期

    目的 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从而构建DEC感染病原谱,以了解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DEC的感染情况.方法 从GenBank基因数据库中筛选5种DEC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该方法对2014年的11家腹泻监测点1 846份粪便拭子进行DEC检测.结果 1846件粪便拭子中DEC总阳性率为14.90%(275/1846),其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产毒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3株(0.16%),聚集性大肠埃希菌68株(3.68%).结论 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DEC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为期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DEC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及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实时荧光PCR 传统分离 EPEC ETEC EIEC EAEC
  • 2010年福建南平及永安监测点致泻大肠杆菌的监测报告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1年11期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b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 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EAEC EHEC EIEC EPEC ETEC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