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又是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也被称为二噁(口英)(dioxins)类似化合物.据估计,全世界PCBs的总产量约120万吨,其中约30%已释放到环境中,60%仍存在于旧电器设备或垃圾填埋场中,并将继续向环境中释放.由于PCBs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长距离大气传输性等POPs类物质的基本特性,科学家们甚至在北极熊体内和南极的海鸟蛋中也检测出了这类物质.因此,尽管1977年后各国陆续停止生产和使用PCBs,但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依然普遍存在.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常见的添加型溴代阻燃剂,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塑料、泡沫、橡胶、化工和建材等来提高产品的防火性能.PBDEs全球年产量数万吨,主要以十溴联苯醚为主[1-2];其使用过程中会大量逸散到外界环境中,通过大气、水、土壤和动物等途径最终进入人体.研究表明,PBDEs是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造成了全球性污染,由于其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以及对人和生物体的毒效应等特性,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环境监测和机体负荷评价等是研究PBDEs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3],许多国家与地区已开展了PBDEs的环境污染水平和人体暴露水平的研究,通过监测血液、母乳、脂肪中的PBDEs水平反映人群暴露水平[4].同时大量研究显示,PBDEs具有肝毒性、内分泌扰乱[5]、生殖系统毒性[6]、发育神经毒性[7-8]及免疫系统毒性[9]等,还可能具有致癌性[10].
环境毒物,如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渣、废水及人们生活垃圾中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环境,对环境中的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地面水是环境毒物的最大储存库,生活在其中的鱼类,种类繁多,且具有生物蓄积性,因此鱼类对环境毒物非常敏感[1].国内外毒理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环境毒物对鱼类生殖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