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0年代CT应用于临床以来,CT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提高速度、改善图像质量、开发更多的功能、提高机器的性能以及降低X线的曝射量等方面进行的。从1985年开发的滑环CT;1989年开发的螺旋CT;1991年开发的亚毫米扫描和双螺旋CT;1993年开发的实时扫描技术和1995年开发的亚秒扫描(O.75s),到近年的半秒扫描和多层面CT扫描的应用,无不体现着这一发展趋势,从而使CT的应用扩展到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更广泛领域。多层面CT扫描机(Multi-slice CT scanner,MSCT)是指管球旋转一圈可以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因为它采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的设计,有的公司称之为多排探测器CT(Multi-detector CT)。多层CT的应用明显减少了获得容积扫描数据的扫描时间,并大大提高了长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同时能进行0.5s以下的快速扫描,它的创新有多达50多项新发明申请了专利。本文主要对多层面CT的一些相关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临床常见小肠病变包括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急腹症(创伤、梗阻等)、炎症、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MDCT具有多通道的快速采集、单次扫描覆盖范围大、微体素成像、亚秒扫描、亚毫米层厚、单次静脉注射可得到多期相图像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等优点,因而对小肠病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双螺旋CT(DHCT)亚秒扫描与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于冠脉病变的检测能力,探讨其诊断冠脉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影响成像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诊冠心病而行亚秒双螺旋CT(DH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共54例,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CAG确诊为冠心病35例,CAG与CT检查时间相隔1~7 d,DHCT检查分为2个步骤,先平扫,检测冠脉钙化并计积分,然后增强扫描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①DHCT平扫检测冠脉钙化,CAG显示有意义狭窄组钙化积分217±395分,正常组钙化积分28±84分,两组差异明显(P<0.001).②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DHCT显示冠脉病变诊断敏感性60%,特异性63%,准确性64%.结论DHCT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筛查手段,对于冠状动脉近中段高度和完全性梗阻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应用填补了CT在心脏、血管检查方面的空白,向传统的血管造影术发出了挑战[1,4],尤其是16排螺旋CT具有亚秒扫描、亚毫米准直、大范围覆盖、各向同性成像及后处理功能强大的优势,使CT血管成像技术日臻成熟[5],在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支架术后评价方面,更是常规血管造影术难以比拟的.作者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的11例胸腹部大血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旨在探讨MSCTA在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