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常见的脑神经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无征兆的突发性、剧烈性疼痛.文献报道称,TN患病率约182/10万人,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微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是得到医学界一致认可的一种假说[1].
1 临床案列病例:癔病性瘫痪,患者女,20岁,护校学生.主因间断性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麻木4个月于2008年8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因与老师生气后出现头痛,随即出现双手麻木.与当地医院就诊时看到旁边的偏瘫患者后,心里非常紧张,次日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和麻木.
神经外科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长时间的昏迷:如特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性疾病、颅内占位、脑血管病变等。昏迷病人由于创伤、失血、感染、中枢性高热,物质分解代谢增加,致使机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消耗增加,患者常常发生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贫血、营养不良等。这些变化能妨碍组织愈合、同时由于营养供给不足影响疾病的恢复,严重的将导致机体衰竭而死亡。临床上为了保证患者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多采用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静脉营养通常是氨基酸,脂肪乳剂、三生袋等,这些营养液只有较高的单一营养价值,并且价格昂贵,尤其边远山区面对的大部分都是农村患者,不宜普遍推广及长期使用。通常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胃肠道功能,保护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同时全面、均衡地给机体提供营养,更符合生理的需要,并且操作简便,安全实惠,每天只需要30.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情况下,尽量选择肠内营养,对维持患者生命和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不失为一种经济、简便、实用、安全的营养疗法。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功专活血去瘀,行气止痛,擅治"胸中血府瘀血之证".本文对此方及其药味加减后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探讨其组方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