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条件下,发自窦房结的冲动依次激发心肌产生动作电位(Activity potential,AP)而使整个心脏出现正常节律性搏动.每一AP末期常有一徐缓的除极化波,它随膜电位的恢复而消失.但在某些情况下,该除极可增大或形成几个除极波,称延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s,DADs)或震荡后电位(oscillatory afterpotential,OAP)该电位增高达一定阈值就诱发出另一个Ap,如此可产生连续冲动即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TA)而干扰正常的心律,导致触发性心律失常.
自心肌细胞膜片钳技术应用以来,Nome 1 983年首先在豚鼠心室肌细胞发现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 channel)[1],随后证实KATP在缺血再灌注中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为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迄今,对心血管系统ATP敏感性钾通道的调节作用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就KATP的生理作用、在缺血再灌注及在触发性心律失常中对心室肌细胞的保护机制加以综述,为KATP通道开放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心律失常的理论研究是当今心脏病学领域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课题之一.早在1941年,Segers[1]记录蛙心室肌正常区与高血钾引起非激动区之间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已表明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的存在.
目的 研究Ryanodine受体Ser2815位点磷酸化状态的改变在心肌肥厚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日本长耳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心肌肥厚+KN-93组(KN-93组),LVH组和KN-93组均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建立兔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不进行缩窄.8周后行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肌肥厚形成,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流模型,同步记录心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KN-93组预先给予KN-93预灌,然后观察各组在异丙肾上腺素(1 μmol/L)灌流和快频率程序刺激下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灌流完毕后取左室心肌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Ryanodine受体总量及其Ser2815位点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Sham组、LVH组和KN-93组触发活动的发生率分别为0/10、10/10、4/10,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发生率分别为0/10、9/10、3/10,KN-93组均较LVH组明显降低(均P<0.05);LVH组Ryanodine受体总量及Ser2815位点磷酸化蛋白水平较Sham组增加(均P<0.05),KN-93组Ser2815位点磷酸化蛋白水平较LVH组减少(P<0.05).结论 KN-93可通过降低Ryanodine受体Ser281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抑制肥厚心肌的室性心律失常,Ryanodine受体的过度磷酸化是触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