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绣瑛,护理学专家.193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并获燕京大学理学学位.193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首都医学院(原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主任护理师.一生致力于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水平及培养护理人才,并热衷于预防、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创刊<护理杂志>并任主编.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获第二十九届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南丁格尔奖章",是新中国第一位荣获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的护理工作者.
席焕久教授,男,满族,辽宁省绥中县人,194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辽宁医学院(本科)和西安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辽宁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现任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体解剖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生活在一个医生成堆的家庭,兄长们均学有所成.长兄吴执中早年留学美国,后又就学于苏联,以内科见长,是新中国职业病学的开拓者之一;二兄吴英凯留学美国,专攻心胸外科,以几项亚洲或中国第一而驰名中外;姐姐吴振中及姐夫黄世璋都是湘雅的老教授;转眼之间,几个羽翼初丰的子侄之辈也先后进入高级职称的行列.难怪有人开玩笑地说:"你们一家可以开办一所像样的医院了."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潘.父亲早年留学美国,解放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著名儿科专家.记得我刚满13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的前夕,当时任广州中央医院(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的父亲,愤怒地拒绝了国民党南京卫生署让他携医院巨款撤去台湾的胁迫,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20世纪40年代我国留学美国的谢荣、吴珏及尚德延教授才真正将现代麻醉学理论和技术引入中国[1],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上海、北京建立了专业的麻醉科和麻醉教研室.随着科学的进步,1932年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问世,谢荣教授在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在我国将小儿肌注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2].
法国施维雅(中国)市场总监朱学良曾留学美国,拥有美国药剂师执照.正是由于具备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优势,同时在医药企业多年市场推广的工作经验,使他对目前国内现行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自有一番独特的看法.
罗登义教授从事科学工作70余年,是我国著名农业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贵州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8月17日病逝,享年95岁.他于1928年北京京师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1935年获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美国明尼苏大学研究院,1937年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同年,满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任北平大学农业化学系副教授."七七"事变后,他怀着发展祖国农业的抱负,不顾个人安危离开沦陷区,先后在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化系任教授.1942年起,先后任中华农学会会报编委、中国营养学会监事、中国科学社《科学》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等职.1947年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
马寅初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6月24日,字元善,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人;出身于一个开酒作坊的家庭;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习矿冶专业;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五四运动。
1906年留学美国,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曾任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19年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教务长,自此先后出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曾任中山大学、交通大学、苏州东吴大学、重庆陆军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等校教授。
谢逸既是北大国际跨文化讲师也是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工作室的创始人.多年来,她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整理和节日活动的举办与推广.在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中,她也成了过节的受益人, "在这其中我结识了可以倾心相谈的朋友,感觉越来越好了".而这最初源于谢逸早年留学美国,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心无所依的经历.
首届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生殖医学研讨会于2000年9月15日至9月17日在广东珠海召开,大会由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和生殖医学杂志共同举办,参加这次大会有来自祖国两岸三地以及留学美国的代表共300余人,大会共发表文章180 余篇,从辅助生殖技术的角度对现今的状况和未来的生殖领域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现将大会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科普之王”阿西莫夫说过:"有一位精神病学家,就有一个精神病学派.”我于1967年刚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那时称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很快就听到一些医生和行政干部说,本院几位大医生的学术观点不同:有美国派、法国派、德国派与苏联学派.占优势的当然是美国派,因为美国最强大,加上粟宗华院长曾留学美国,从师麦尔,而麦尔学说在美国影响很大,可代表"美国精神病学学派.”1980年左右,我在图书资料室工作,徐韬园教授要我去中华医学会图书馆找一份资料,他说是50年代<健康报>上登过一篇纪明等人写的文章,批判麦尔学说的.我便冒着严寒去翻20多年前的旧报纸,找到纪明等发表于1956年1月6日<健康报>整版篇幅的<论麦尔精神病学的反科学性和反动性>和同年5月18日粟宗华认错的<我对麦尔的"心理生物学”的再认识>.那时候文革内乱结束不久,读罢这两文,感叹在精神病学领域,文革大批判其实于1956年已经开仗;粟宗华这位文革前中国的精神病学一级教授,文革中被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实际上早在1956年已经举起双手投降就范.
卢于道(1906~1985),浙江鄞县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系、心理系,1926~1930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神经解剖学,获解剖学哲学博士学位,是美国人类学学会终身会员.1930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1931~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人脑的显微研究.1941年上半年任贵阳湘雅医学院教授,主讲"神经解剖学”.1941年秋~1942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教授,曾担任该社代理总干事.1942年秋起,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于1942~1946年、1949~1951年兼任系主任,1949~1952年兼任理学院院长,1953~1957年兼任研究生部主任,1954~1985年兼任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组主任.
吕培锟教授简介吕培锟教授,男,汉族,192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口腔医学系(7年制),并获美国纽约州大学D.D.S.(牙医学博士)学位,当年参加西南抗美援朝整形外科手术队,全队立集体小功.1952年后在华西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1979年从华西医科大学调入广州暨南大学负责创建口腔医学系,任口腔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以及研究生导师,曾留学美国贝勒大学(University of Baylor),任访问教授.
著名水利科学家张光斗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1912年出生在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我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曾留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大这,获硕士学位.
串门儿是一门必修课李松系北大博士生,留学美国并获得绿卡,于是将妻儿接到了美国.虽然一家人团聚了,但他和妻子忙于工作,4岁的儿子李达整天待在幼儿园,由于他不会英语,很少与其他孩子交流,所以很孤单.李松和妻子便用休息日给儿子恶补英语.一年后,儿子终于合群儿了,没想到又冒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儿子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