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特别是目前较为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初步绘制,以及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检测与发现,在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在生物技术和医药工业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药物基因组学[1]是以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即应用已获得的遗传信息预测药物治疗结果(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阐明决定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根本机理,将从根本上改变临床药物治疗模式和新药开发方向.本文简述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效应、药物不良反应和新药临床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希望对我们从事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工作的同仁有参考价值.
1目前国内外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现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国民的健康状况,为了做好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1928年就成立了医疗健康信息协会,到2002年底全美52个州都建立了分会,有会员4.3万人.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州、市、地区的相关人员定期收集、整理当地居民的个人医疗健康信息资料,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内统一管理、分析,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卫生防治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现在美国已基本实现了由疾病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来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据美国人讲,在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利用建立公民健康信息档案来及时掌握全民健康信息来预测和防治疾病发生的做法比美国开展得更好.这是西方国家为保障本国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所采取的有效信息预测,值得我们借鉴.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住院率和病死率,但仍有很多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心力衰竭而再住院治疗。传统的评价患者心功能的方法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脑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但这些指标评价的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缺乏连续性,无法及时识别并干预不良事件。而CRT/CRT-D等植入器械能够持续监测、存储和显示长期的诊断信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现综述如下。
本文从学科前沿的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将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区别对待,应在信息分析与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探索学科前沿分析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将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