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焦点】相关文献(6)
  • 不同环境下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对暗焦点影响的研究

    《人民军医》 CSTPCD 2008年6期

    目的:观察地面与飞行环境中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对调节暗焦点的影响.方法:采用氦一氖激光视力计游标法,测量受试者眼暗焦点的变化.地面环境健康受试者19例,受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后,以Graybiel急性运动病不同严重水平诊断分类标准评定其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并测量暗焦点的变化;测量飞行学员35例飞行前后的暗焦点变化.结果:受Coriolis加速度作用后地面人员暗焦点值随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加重而内移加大;飞行学员无症状、轻度症状组和飞行教员无症状组暗焦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飞行教员轻度症状组暗焦点变化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可使暗焦点向近视方向变化,飞行中暗焦点的变化对飞行员有累积效应.

    暗焦点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Coriolis加速度 飞行员
  • 科里奥利加速度对人眼暗焦点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体受科里奥利加速度作用时眼暗焦点的变化.方法用氦-氖激光视力计游标法测量眼暗焦点,在VTS-Ⅲ前庭功能检查系统上生成科里奥利加速度,34名健康受试者受科里奥利加速度后以Graybiel急性运动病不同严重水平诊断分类标准评定其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同时在科里奥利加速度作用后即刻和10 min时测量暗焦点的变化.结果受科里奥利加速度作用前、作用后即刻和10 min时右眼的暗焦点分别是-1.86±1.19 D,-2.18±1.26 D和-2.30±1.11D;左眼的暗焦点分别是-2.03±1.11 D,-2.29±1.20 D和-2.44±1.20 D.受科里奥利加速度后即刻和10 min时的暗焦点都向近视方向内移(P<0.01).正视眼随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加重而内移加大.左、右眼之间的暗焦点变化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科里奥利加速度作用使眼暗焦点向近视方向移动并与前庭自主神经反应程度相关.

    暗焦点 科里奥利加速度
  • 军事飞行员暗焦点的检测方法和分布特征

    目的建立暗焦点的测量方法,检测我军飞行员暗焦点的分布特征. 方法暗焦点检查仪由激光发射源、箱体、观察孔、视标、调节手柄等组成.测量范围+5.0 D~-5.0 D,综合精度为±0.15 D,激光图像显示时间1.0 s,间隔5.0 s.随机抽取90名男性现役军事飞行员,年龄25~53岁,飞行时间500~6 000 h;军校近视眼学员81名,正视眼38名.被检者在暗环境适应5 min,先测右眼,后测左眼,重复3次取平均值. 结果飞行员左、右眼的暗焦点平均值分别为-1.08 D和-1.17 D,标准差为0.75 D和0.74 D.近视学员左右眼的暗焦点值分别为-3.04 D和-3.08 D.3类人群的暗焦点基本均成正态分布.飞行员随着年龄的增加暗焦点值降低,方差分析P<0.05.不同飞行时间各组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异. 结论暗焦点检查仪能满足暗焦点的检测需要.在国内首次获得了军事飞行员和近视学员暗焦点的均值和分布特征.

    眼科诊断技术 暗焦点 视力测定法
  •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对飞行员暗焦点影响的实验观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8年2期

    目的 观察地面条件诱发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对暗礁点的影响及飞行前后初教机飞行员暗焦点的变化.方法 19名健康受试者受Coriolis加速度后,以Graybiel急性运动病不同严重水平诊断分类标准评定其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并用激光游标法测量暗焦点;观察30名初教机飞行员飞行前后暗焦点的变化.结果 受Coriolis加速度作用后,地面人员暗焦点值随自主神经反应程度加重而内移加大,轻、中、重度不适较作用前分别增高39.6%、44.4%和46.2%(P<0.05);与飞行前比较.飞行后飞行学员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及飞行教员无症状组暗焦点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前庭自主神经(副交感)反应可以使暗焦点向近视方向变化.飞行后有轻度自主反应症状的飞行学员的暗焦点未出现近视方向变化.

    暗焦点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Coriolis加速度 飞行员
  • 暗焦点检查仪的实际应用

    《医疗卫生装备》 CSTPCD AJ 2008年1期

    目的:介绍了暗焦点检查仪的结构原理.方法:主要用激光散斑法和游标法进行暗焦点检查,并在与屈光不正的关系及仪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证明仪器稳定性及重复性好.结论:可用于航空视觉方面的深入研究.

    暗焦点 调节 近视
  • 调节机制新概念:基于超焦距-微变焦的人眼光学系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7期

    本文基于摄影镜头的超焦距概念,提出正视眼存在远超焦距、近超焦距和调节超焦距.笔者研究发现,当正视性老视眼的调节力完全丧失后,其最远的模糊点(近点距离)都未超出1.5m,更没有退至无限远;正视眼经扩瞳麻痹睫状肌后的景深域只是改变了前景深(视近模糊),其后景深没有改变(视远清晰),这些事实还有暗焦点现象均与超焦距的定义吻合,故得出人眼属于超焦距光学系统的结论.再从所有正视性老视眼一生最高的视近配镜度极少超过+2.50 D的事实,可知其年轻时常用到的调节幅度即是这个矫正值,仅占人眼总屈光力的4%左右,这表明人眼属于微变焦光学系统.笔者提出人眼应属于一体化调节机制,即由视近测控机制、视近总控机制和视近调节机制三部分组成.本文侧重讨论基于超焦距的视近调节机制兼视远休息机制,并对Tscherning&Schachar的拉伸调节模式以及Helmholtz & Gullstrand的自弹调节模式提出质疑,指出能让晶状体产生最快甚至最大的形变力且能有效调控其形变量的只有推压调节模式.

    调节 超焦距 正视眼 晶状体 睫状肌 悬韧带 虹膜 瞳孔 景深 暗焦点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