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滚开",深圳福田区狮岭小学五年级小学生小李被同学殴打,导致脑震荡、尿血……河南一位男大学生在凌晨与室友抢风扇被室友用刀刺伤.据报道,这两个大学生都是郑州黄河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两个人是同一个专业但是不同班,被刺伤的还是一个班的班长……频频发生的校园伤害案在令我们感到伤痛的同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在指责学校培养学生存在观念误区和校园管理工作滞后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时代变迁中人们教子理念变迁与社会规律相违背的产物.
一个毫无音乐感甚至连乐谱都看不懂的人竟能不费吹灰之力演奏钢琴、小提琴、拇指琴、吉他等13种乐器,而拥有这种”特殊“技能的人并不是所谓的音乐天才,相反却是个曾经患有严重脑震荡的“残疾人”.康纳斯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他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喜欢参加各种竞技运动,尤其是看到曲棍球比赛时,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无限憧憬,他梦想能够成为一名职业曲棍球运动员.
某小学上数学课时,教师石某因有事临时离开,学生董某(8岁)见邻桌梁某(7岁)的文具盒好看,拿来玩赏,梁某不同意,让董某还回.董某不听,拿起文具盒就跑,梁某去追,不小心在门坎处摔倒,磕破额头,致轻微脑震荡,共花去医疗费1700元.经查,董某父母均在国外,现董某在父母委托的朋友张某家居住.梁某父母要求张某赔偿1700元的医疗费,张某以不是董某的父母为由拒绝.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2例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能量合剂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尼莫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7天及14天后的痊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7天及治疗14天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脑震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0例,给予西医治疗的同时,以中药苏合香丸和通窍活血汤治疗,配合针灸穴位.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治疗对脑震荡患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轻、中度脑震荡患者180例,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尼莫西平、灯盏细辛、能量合剂静滴治疗,在治疗7天、21天时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症状恢复情况进行相关统计,伤后3个月对患者症状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记录并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7天、21天时,灯盏细辛组治疗有效率(86.67%、96.67%),明显高于尼莫西平组(71.67%、80.00%)和能量合剂组(58.33%、61.67%);灯盏细辛组后遗症发生率(5.00%,3/60),明显低于尼莫西平组(23.33%、14/60)和能量合剂组(38.33%、23/69,P<0.05.结论:对脑震荡患者给予有效的早期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脑震荡后遗症的发生.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震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震荡患者100例作为观察阶段,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观察组入院后治疗前、对照组体检时行MRI检查,分析观察组入院后治疗前及对照组脑组织不同部位FA值及ADC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脑组织不同部位FA值、ADC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经MRI、SWI检出出血病灶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震荡的诊断价值良好,能够清楚反映病灶位置及累及区域等情况.
为了探讨EEG(脑电图)和TCD(经颅彩色多普勒)对脑震荡患者的诊断价值,回顾2000~2006年住院120例脑震荡患者EEG和TCD及临床资料,以观察脑功能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探讨对脑震荡的治疗,判定疗效,避免脑外伤性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意义.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998年1月~2008年10月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138例中,男95例,女43例,年龄9~65岁,均有明显的头部外伤史.其中脑震荡93人,脑挫裂伤45人,颅脑外伤时有短暂意识障碍史者75例,无意识障碍史者63例,患者于受伤前均无神经精神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
病历资料患者,女,42岁,因"头部、左膝部、右足撞伤后疼痛2小时"入院.伤后有昏迷史,持续时间不详,不能回忆受伤当时情况.入院查体,BP 130/80mmHg,R 16次/分,P 80次/分,神志清,精神可,GCS15分,双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均灵敏.颈项无抵抗.四肢肌张力两侧对称正常,肌力5级.角膜、腹壁、跟膝腱等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彬斯基征、布氏征、霍夫曼征等病理反射未引出.肢体感觉基本正常,共济运动无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入院后予止血、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第3天搬动时诉头痛剧烈,随即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小便失禁.查体,神志昏迷,GCS 3分,右侧瞳孔散大、左侧瞳孔直径4.0mm,对光反应消失,立即予速尿40mg,甘露醇250ml使用.
资料与方法2003年2月~2008年7月诊治轻度脑挫伤108例,其中首诊误诊26例,误诊率24%.男19例,女7例;年龄6~52岁,平均32岁.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15分钟~3小时;误诊至确诊时间1~7天.误诊为颅脑外伤性反应2例,脑震荡24例.全部行颅脑CT检查,明确诊断,4例无异常发现,后行颅脑MRI检查,明确诊断.
目的 探讨脑震荡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了50例脑震荡患者,再治疗的过程中都对其进行了头颅MRI检查,确诊后展开了针对性的治疗.结果 在该组病例中,多为脑挂裂伤、脑挂裂伤并不同程度的并发有颅内血肿等症状的脑震荡患者.采用MRI技术可以及时的对患者进行确诊和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经治疗后有48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没有出现伤残、死亡等重症病例,取得了良好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结论 对疑似脑震荡患者进行MRI检查,可以根据其检查影像及相关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确诊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得到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目的:了解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震荡患者进行抽样,选取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上,实验组(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血管痉挛期,实验组 BA、MCA 依次为(48.25±8.34)、(88.74±8.75),对照组依次为(61.23±6.98)、(110.01±8.9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于脑血流恢复期,实验组BA、MCA依次为(49.23±4.37)、(77.38±6.95),对照组分别为(52.34±4.56)、(82.22±5.4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临床效果颇佳,脑震荡后遗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原本就已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再添新证:前不久,在北京安贞医院,一位患者在做桡动脉穿刺检查后创口出现渗血,在医生处置过程中,患者的女儿与护士发生口角;第二天,院方通知家属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但患者家属带领几名不明身份的男子对4名护士进行殴打,其中3名护士被诊断为脑震荡挫裂伤.这一暴力伤医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迫于舆论压力,该患者的女儿最终通过微博公开致歉.
绝大多数脑震荡病人无器质性损伤及显著的解剖学和结构组织损害.但病人伤后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恶心等一系列症状,部分病人数月内仍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脑损伤后综合征表现.笔者近年来对120例临床诊断为脑震荡病人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并与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脑震荡的治疗、判定疗效,避免外伤性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一)诊断名称书写不规范、不符合ICD要求:多数医师习惯于传统方式书写疾病诊断,与ICD分类对诊断书写要求不尽相同.医师们不了解ICD分类原则,例如"某某术后"、"某某息肉摘除术"、"颅脑外伤"、"老年性哆嗦症"等做为疾病诊断."某某术手"既可是手术后的放疗或化疗,又可以理解为外科手术史或手术后的残存状态;"某息肉摘除术"应该是手术操作名称而不能做为疾病诊断;"颅脑外伤"分不清是皮外伤还是颅骨骨折,是脑震荡抑或脑挫伤,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损伤;临床根本不存在"老年性哆嗦症"这一诊断术语.
目的:观察愈伤健脑颗粒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方法:自拟愈伤健脑颗粒,每日一剂,开水烊冲,饭后1小时分3次服.10剂为一疗程.结果:治疗40例,痊愈36例,占90%;好转3例,占7.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结论:愈伤健脑颗粒治疗脑震荡疗效良好.
目的:观察蒙医治疗脑震荡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蒙古中蒙医院确诊为脑震荡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蒙医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0例,并对总有效率和症状进行比较.结果:蒙医治疗组治愈23%;好转74%;无效3%,总有效率97%.西医治疗组治愈14%,好转73%,无效13%,总有效率为87%.结论:蒙医治疗脑震荡的疗效确切.
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症是一种寰枢间的关系异常,表现为寰枢关节旋转运动失常.本院自1992年至1998年共收治24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4例.年龄3~60岁,平均29.3岁.病程1小时至7天,平均2天.病因:颈部创伤20例,其中扭伤4例,跌伤4例,滚跌伤2例,坠落伤6例,卡压伤1例,推拿伤1例,车祸伤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自发性2例.合并症:脑震荡2例,Colles 骨折1例,尾骨骨折1例,多处软组织挫裂伤5例.
蒲某,男,68岁,2003年11月1日初诊.7年前因车祸左头额部受伤后,头昏痛眩晕,夜卧多梦不宁,在某医院诊为脑震荡,经住院输液等治疗效果不显,仍夜间多梦,常常恶梦纷纭,甚则梦中起床,行走于室内,而后复上床而卧,醒后亦不自知,次日则疲乏头昏.
引言脑震荡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伤后短暂昏迷,醒后神经系统及腰穿脑脊液检查均正常,但长期遗留头昏、头疼、心悸、气短、乏力、恶心、失眠、畏光、耳鸣、易激动、思维记忆减退等许多广泛而难于定位的神经系统症状,未找到器质病变,致伤机理不清,现有各种学说亦都不能全面解释所有与脑震荡有关的问题,多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成为一大疑难病症.
脑外伤后综合征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急性脑外伤3个月恢复期后,仍有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和情绪不稳等症状,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来有人报告用藏药五根散防治大鼠脑损伤所致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和判断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疗效显著,且无毒副反应[1].
脑震荡是外力作用于头部后而出现意识障碍的脑外伤.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医疗护理措施,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互为补充,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疗效.
脑震荡后失眠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中医认为脑震荡后气血循失常,瘀血阻滞脑络,致使营卫二气运行失调,阳不入阴.阳主兴奋,阴主安静,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如果阳不入阴,就会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血府逐瘀汤调理气血、燮理阴阳,切合脑震荡后病机,能有效治疗脑震荡后失眠.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波改变,探讨脑电图(EEG)与颅脑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EEG对15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描记,脑震荡患者每人EEG描记总次数为3次,脑挫裂伤患者每人EEG描记总次数为4次,分析其结果.结果 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脑震荡109例,EEG异常46例,脑挫裂伤41例,EEG均异常,EEG的改变与大脑皮层损伤的实际情况相平行,脑损伤越重,EEG异常率越高.小儿EEG异常程度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且EEG异常率明显高于成人.结论 EEG可客观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变化,为临床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的探讨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分析91例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发现.结果 91例脑震荡经CT证实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的病例,全部治愈,无致残及死亡病例.结论按诊断标准诊断为脑震荡的部分病例,在不同时间窗经CT扫描发现为颅内血肿或轻度脑挫裂伤.本组中治疗后3~14d经CT发现异常的占81.3%.对该类病例,宜动态CT扫描,以降低误诊率,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依据 GCS (Glasgow coma scale)评分,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可分三度,即轻度、中度、重度,其中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约占总TBI 的90%,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 mTBI 缺乏统一的定义,临床上认为 mTBI 和脑震荡是可以互换的术语。近年来,随着脑成像、生物标志物和神经病理学的研究不断进展,mTBI 相关的知识不断修改、更新。鉴于 mTBI 在急诊和社区发病率高,而关于 mTBI 长期影响的研究数据又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减少 mTBI 的发病率和成本、减轻延迟性损伤,以及采取怎样的干预措施可减轻长期后遗症,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测定52例脑震荡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水平.结果 脑震荡患者在伤后24 h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浓度有降低.结论 血清中NSE的检测可反映出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可作为脑震荡诊断中的神经生化学指标.
目的:探讨经颅三维多普勒(3D-TCD)监测脑震荡患者脑血流演变规律、特点、与判断治疗疗效预后的价值.方法: 将1996年2月至1999年10月治疗的123例脑震荡患者分成胞二磷胆碱组(59例), 尼莫地平组(64例), 于住院24小时, 3、6、9天采用3D-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 基底动脉(BA)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率、治愈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脑震荡血流分为三期:脑血流低灌扩张期, 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较对照组缓慢,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脑血管痉挛期, 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明显增快, 收缩期峰流速度(Vs)较对照组高出近二倍, 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脑血流恢复期, 舒张末期峰流速度趋于正常, Vs则逐渐回落, 尼莫地平组症状消失率、治愈率和预后明显优于胞二磷胆碱组.结论:采用3D-TCD监测脑震荡, 对动态的了解脑血流变化, 指导临床治疗, 用药, 提高疗效和预后,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的:研究脑震荡患者早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INF-α)和白介素(IL-1β)浓度含量变化规律、探讨与脑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正常人和54例脑震荡患者早期不同时间段血清TNF-α、1L-1β浓度含量检测,并应用彩色三维多普勒(3D-TCD)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平均峰流速度(Vm)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TNF-α在脑震荡伤后2h开始增高,8h、24h、40h(21.09±6.21μmol/h)分别出现三个逐步升高的波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60h开始回落,6天后恢复正常.1L-1β在40h(7.18±3.25μ mol/L)出现一个明显波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波动曲线与TNF-α显示出良好相关性(r=0.9287).3D-TCD在脑血流低灌扩张期(1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但在脑血管痉挛期(2天),恢复期(6天以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结论:TNF-α、1L-1β参与了脑震荡早期的缺血.缺氧损伤病理过程,其含量变化与脑血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它们的高表达反映出脑组织损伤程度,血清中浓度含量越高,脑组织损伤越重.TNF-α和1L-1β血清中浓度含量变化可作为脑震荡治疗依据和判定伤情、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