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Lubarsch[1]首次描述类癌肿瘤,1907年 Oberndorfer[2]首先使用"类癌"一词.类癌是一种源于胚胎原始肠道的肿瘤,具有嗜银性和分泌多肽类激素的特征,可导致类癌综合征,多见于胃、肠道,尤以阑尾部类癌多见.1939年,Stewart等[1]首次报道卵巢皮样囊肿中有类癌成分.卵巢原发性类癌由呼吸道及胃、肠道上皮成分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良性畸胎瘤形成.因此,85%~90%卵巢原发性类癌存在于畸胎瘤中,单纯性卵巢原发性类癌很少见.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卵巢原发性类癌为300多例[1-4].
类癌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细胞(APUD),1914年Gossett揭示这种肿瘤的细胞核具有嗜银性,并指出类癌来自肠黏膜上皮的Kultschitzsky细胞.它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但最常见的是胃肠道.Modlin等[1]报道胃肠道类癌占所有类癌患者的66.9%,其中直肠占13.7%,仅次于小肠,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直肠类癌多属非嗜银性,不产生生物活性胺类,无类癌综合征表现,多呈局限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其组织学结构像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靠病史临床诊断非常困难.现总结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光镜下高尔基复合体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一些网状结构,有嗜银性和嗜锇性,用浸银法易于显示.我们在Golgi氏镀银法基础上对一些固定液和染色液浓度、时间、温度等作了部分改进,高尔基复合体显示良好,方法简单,重复性好.
1概述消化道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肿瘤,起源于肠部膜隐窝深部Kuluchisty细胞(或嗜铬细胞)因具有嗜银性,又称嗜银细胞瘤,其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又极少转移,又与癌不同,故称类癌.1838年merling首先描述此病,1907年由Obendorfer首先介绍"类癌"这一名词,以与腺瘤相区别,沿用至今[1].1912年Saltyknow告首例尸检直肠类癌[2].1954年Lembeck在类癌中发现5羟色胺(5-HT),1954年Walden首先描述小肠类癌肝转移,并在临床上确定了"类癌综合症",既属内分泌肿瘤,产生5羟色胺,并引起典型的症状: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1969年Pearse认为肠嗜铬细胞瘤属于APUD(amine precuror uptaka decaboxy lation)细胞系,而Williams等1963年根据起源把类癌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类[3].直肠类癌属于后肠类癌,约占消化道类癌的1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