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一种简易、微创、效果好的矫正上睑区域及中面部老化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眉部切口行上睑成形术,同时将眼轮匝肌瓣悬吊于眉深面骨膜上;采用下睑缘下切口,眼轮匝肌下分离,充分分离颧前间隙,通过释放眶脂肪并重置、加固眶隔,以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睑袋及沟槽畸形,通过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瓣双重悬吊来矫正鼻唇沟加深、面颊部松垂.于术后1周、3和6个月及1、2和3年进行随访、拍照,评估术后效果和恢复时间,并注意观察并发症等.结果 2010年2月至2014年10月临床治疗190例,术后均获随访,其中随访6个月13例,1年96例,2年66例,3年15例.8例下睑外眦切口末端有少许猫耳,3~6个月消失;1例一侧悬吊线松脱导致下睑明显外翻,再次手术悬吊矫正;10例术后早期诉眼部有干涩感,双眼上视时有轻微睑球分离,3个月后消失;其余患者效果满意,眉、上睑区域及中面部老化得到良好矫正,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通过联合眉部和下睑缘切口,对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进行悬吊,可有效提高上睑区域及中面部年轻化手术效果,方法简单、创伤小、效果可靠.
目的 探讨眉部和下睑缘切口对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悬吊的中面部年轻化效果.方法 以72例进行面中部整形者为观察对象,应用眉部和下睑缘切口对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悬吊法进行手术.分析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a的治疗效果,观察有无外眦变形、下睑外翻或退缩、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未出现外眦变形、下睑外翻和面神经损伤并发症.4例患者下睑外眦切口末端有少许猫耳,3~6个月后自行消失.2例术后1周时出现双侧鼻唇沟不对称,采用脂肪填充后被矫正.3例患者术后外眦水肿较明显,经射频治疗后逐渐恢复.3例患者早期诉眼部干涩,3个月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效果满意,中面部老化状态得到良好矫正,且无其他并发症和继发畸形出现.结论 眉部和下睑缘切口对颧脂肪垫和眼轮匝肌悬吊处理效果满意,手术切口小且无面神经损伤,有效提高中面部的年轻化美容效果.
我们利用眼轮匝肌作材料,将上睑悬吊于额肌矫正上睑下垂21例25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25眼,男16例,女5例;年龄14~38a;单侧17例,双侧4例。除外伤性1眼外,余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若以自然平视时上睑缘遮盖瞳孔上缘者为轻度下垂,遮盖瞳孔1/2者为中度,遮盖瞳孔1/2以上者为重度[1],则本组病例轻度2眼,中度9眼,重度14眼。1.2 方法在重睑线的自然标志弧度及眉弓上缘距正中线12mm的2侧作标记。浸润麻醉后,于重睑线标记切开睑皮肤与睑裂等长,分离创缘,显露眼轮匝肌。在睑缘上方4mm与7mm作2个平行的轮匝肌切口,形成宽约3mm 的带状肌瓣。于眦角处用2-0缝线缝扎肌瓣并剪断。先后提起两断端向正中分离至中央保留4~5mm,于前额2标记做深达骨膜的小切口。纹式钳自轮匝肌缺损部位伸入,在轮匝肌与眶隔之间潜行分离至相对应的额部切口。用自制前部有孔的锥状针由一侧额部切口顺隧道下行,同侧轮匝肌肌瓣缝线穿入小孔,返抽锥状针,将线带出。同样方法操作对侧。双手均等力量提起2侧缝线,观察睑缘高度及弧度并加以调整至正常,放松缝线。适当切除多余的睑皮肤,间断缝合切口。牵拉肌瓣缝线,再次观察睑缘高度及弧度至调整满意。将轮匝肌断端固定在额肌及其下的骨膜上,线结埋于皮下。术后处理同其他上睑下垂矫正术。
目的:探讨提(降)眉术联合眼轮匝肌悬吊术矫正上睑松弛及鱼尾纹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6年12月,对58例就医者根据眉到上睑下缘的距离及眉部形状决定行提眉(取眉上切口)、降眉(眉下切口)或切眉术以矫正上睑松弛,同时于眉外下部及眶外侧缘皮下潜行分离显露眼轮匝肌并将其向上折叠悬吊以矫正鱼尾纹.术后适当加压包扎1~2d,术后7d拆线.结果:58例就医者上睑松弛及鱼尾纹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3年,外观均较为满意.结论:提(降)眉联合眼轮匝肌悬吊术能同时矫正上睑松弛及鱼尾纹,手术操作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