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4岁,电工,于2013年9月15日工作时被380 V电压电击伤头部及右手腕部,遂送至上海某医院,诊断为“头部、右手电击伤1.5%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Ⅱ度至Ⅲ度烧伤,Ⅲ度面积为1%TBSA”,于伤后9 d行头部切痂+负压吸引术,伤后23 d行头部扩创+颅骨钻孔术,于第二次手术术后8d转入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继续治疗。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醒,头顶部为电击伤入口,创面面积约为10 cm ×19 cm,创周肉芽组织增生、创面骨质外露、创面两端骨质部分呈黑色,骨表面已钻孔多处、孔内有少许黄色脓性分泌物(图1、2),右手腕侧创面已愈。辅助检查CT示:小脑幕和大脑镰密度可疑增厚,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顶骨多发骨质缺损,头皮局部缺损(图3)。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与利萘唑胺敏感,多重抗生素耐药。入院诊断:头部、右手电击伤1.5%TBSA,Ⅱ度至Ⅲ度烧伤,Ⅲ度烧伤面积为1% TBSA术后。
目的研究多重抗生素耐药(Mar)突变型耐药机制对大肠杆菌临床多重耐药株的影响.方法药敏试验;外膜蛋白的提取与SDS-PAGE;多重耐药株的转化试验;mar区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与PCR产物DNA序列分析.结果49株临床耐环丙沙星大肠杆菌中有7株出现Mar耐药特异性蛋白Mrp5.以携带野生型gyrA基因的质粒转化临床多重耐药株LC-1,转化前后LC-1对喹诺酮类耐药水平无差别.PCR扩增及DNA序列分析发现,临床株LC-1的marOR基因存在3处突变.结论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中存在Mar耐药机制.LC-1的marR突变可能是该临床株对多种抗生素多重耐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