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出现了一些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髋关节负重界面方面,高交联聚乙烯材料的改进使得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成为具有表现优异的负重面组合,陶瓷对陶瓷界面的碎裂风险随着新型复合陶瓷的出现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为年轻患者负重界面的优选方案。金属对金属界面因存在不良软组织反应等潜在风险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金属锥部腐蚀这一问题更是成为近期瞩目的焦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快速通道关节外科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再次赢得重视,但必须看到不可避免的学习曲线问题和微创技术本身可能存在的技术上的风险。在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感染的及时正确诊断和感染的积极预防上,多种新的诊断方法和具有抗菌或抑菌作用的新材料正被尝试用于感染的诊断和预防。各种高度多孔金属材料的临床应用改变了以往对于严重骨缺损的重建方法,为髋关节翻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962年,Charnley首先采用了金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人工髋关节.自那以后,这一配伍成为人工髋关节领域中的黄金标准,一直延用至今.然而,金属-UHMWPE关节的缺陷多年来为人关注,并已成为人工关节在体内长期存留的主要障碍.这一缺陷便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磨损.根据多方体内、外研究的报告,在金属-UHMWPE人工髋关节中,后者的线性磨损率平均约为0.1 mm/year;容积性磨损率平均约为55 71 mm3/year[1].尽管比起骨水泥固定全PE臼或生物固定臼PE内衬的整体来,这些数字并不算大,然而重要的是这样的磨损产生了上亿的PE碎屑.激发了由多种细胞介导、众多细胞因子参与的生物反应,最终导致了假体周围的骨溶解.而在许多早期成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骨溶解成为假体松动的肇始因素,从而限制了人工关节在体内的长期存留[2].